用5年至10年時間,基本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的生豬產業發展新格局,市場周期性波動得到有效緩解,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
“豬周期”波動該如何熨平?為促進保供穩價,增強豬肉安全供應保障能力,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6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建立預警及時、措施精準、響應高效的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用5年至10年時間,基本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市場周期性波動得到有效緩解,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
新世紀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出現了5次較大波動,尤其是最近一次,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幅減少,而且疊加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恢復難度很大。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各地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下,目前生豬生產已完全恢復,豬肉市場供應相對充裕,價格明顯回落。
“與之前相比,本輪‘豬周期’出現了四個‘前所未有’。”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介紹說,一是產能降幅之深和價格漲幅之大前所未有。監測數據顯示,產能低谷時,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同比減少了40%左右,2020年2月第4周豬肉價格同比漲幅165%。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明確了生豬穩產保供省負總責的要求,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19項扶持政策,養殖用地、環評和信貸等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三是生產恢復之快前所未有。從嚴重滑坡到恢復正常大約用了一年半時間,以往“豬周期”恢復時間平均為2年。四是產業轉型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一大批高水平的規模豬場快速崛起,一批中小養殖戶改造提升步入規模養殖行列。2020年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7.1%,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快于常年平均2個百分點的速度。
此外,針對生豬產能嚴重下滑的嚴峻形勢,農業農村部連續3年把恢復生豬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
目前,生豬生產已完全恢復,《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確立的目標任務提前完成。據國家統計局統計,6月末全國生豬存欄量4.39億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豬存欄量4564萬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102.1%。上半年豬肉產量2715萬噸,同比增長35.9%。7月份最后一周,全國集貿市場豬肉價格為每公斤25.93元,比本輪“豬周期”最高價低33.71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豬肉價格回落較快,生豬養殖出現虧損,養殖場(戶)發展生產積極性受挫。一些地方也反映,2019年出臺的用地、環保和保險等政策深受養殖場(戶)歡迎,但有收緊趨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急轉彎”,可能會進一步放大市場不景氣帶來的影響,再次造成產能大幅下降,加上養殖成本上升和非洲豬瘟疫情的不確定性,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任務十分艱巨。
“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就是把住能繁母豬這個生豬生產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將能繁母豬存欄量月度同比變化率正負5%和10%作為調控基準,建立異常變化自動觸發調控機制,重點是避免能繁母豬存欄量過度下降埋下供應隱患。”楊振海分析說。
監測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共有4次大波動,恰好對應能繁母豬存欄量月度同比變動超過5%時的4次情況。因此,《意見》提出建立以能繁母豬存欄量為核心指標的逆周期調控機制,完善和強化調控政策措施,熨平“豬周期”波動。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制定生豬產能調控的實施方案,將能繁母豬存欄量和規模養殖場(戶)保有量等指標任務下達到各省,并指導各省制定細化落實方案,盡快將《意見》提出的生豬產能調控措施落實落地。同時,產能調控方案將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政府豬肉儲備預案協同發力,形成產能調控與市場調控相互配合,源頭預先調控和產品終端調控互相補充的格局,更好促進生豬穩產保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