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隨著宇樹機器人、深度求索(DeepSeek)等相關產品的破圈,人工智能技術(AI)正快速進入并改變人們的生活。“AI+教育”“AI+交通”“AI+傳統產業”……全國兩會期間,“AI+”也成了在桂全國人大代表和住桂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他們圍繞這一熱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為廣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南寧市邕寧區龍崗北小學的學生與AI智能機器人親密互動。新華社發
AI+教育 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習興趣
機器人迎新、無人機表演、AI生成職業畫像……這個新學期,廣西多地中小學校刮起“AI風”,AI技術正以多種方式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黨委書記覃鴻代表看來,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當AI與教育深度融合,不僅會誕生“數字教師”,更將催生“育人新范式”。
“AI就是我們的數字教師,幫助老師提高工作效率,讓學生學得有趣。”覃鴻說,她所在的學校有一套AI課堂分析系統,會在課前、課中、課后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行為將數據推送給老師,對需要改進的教學方式進行提醒。她建議,學校持續推進人工智能在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借助AI診斷課堂,實時分析學情,精準定位學生知識盲區。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桂林市第十七中學初中部教師覃寶華代表發現人工智能應用有廣闊的空間。她說,希望優化課程與結構,增加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和挑戰,并建議對教師開展人工智能相關培訓,提升運用智能工具教學的能力。
“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破解教育均衡發展難題的強有力推手。”民進廣西區委副主委、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黃曉娟委員認為,需系統性推進教育AI新基建,讓技術真正服務于育人本質,全面深化教學改革。
黃曉娟建議,由政府主導、企業協同,為鄉村學校配置低成本人工智能終端設備,并優先在西部省份推進“校校通5G”工程。通過“5G+AI”雙師課堂、虛擬教研室等創新模式跨越空間限制,讓偏遠地區的學生能夠實時學習名校課程,與城市學生實現“同屏互動”,讓鄉村孩子享受前沿的教育資源。
AI+交通 賦能低空經濟,破解停車難題
從飛行體驗到空中游覽觀光,從農業植保到醫療救助,從接收物流外賣到打“飛的”出行……低空經濟正在不斷創新消費場景,改變未來生活圖景。面對“乘風而起”的低空經濟,廣西印發《廣西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提出打造面向東盟的低空場景服務方案供給地和低空裝備研發制造基地。
農工黨中央常委、廣西區委主委蔣和生委員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農業、旅游、測繪、資源開發、應急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低空經濟相關領域進行合作,不僅能夠推動雙方的產業升級,還能為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他建議完善面向東盟的低空經濟產業布局,探索低空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應用,規劃布局建設飛行營地、飛行服務站等硬件設施,完善低空保障能力。人工智能賦能低空經濟發展,加大面向東盟的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發低空新航行系統,建設通用機場、低空起降場地、低空通信、導航、氣象設施以及低空監管服務系統平臺,支撐低空應用場景開發。
當AI賦能交通領域,有代表建議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破解城市停車難題。
近年來,隨著城市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中心城區“車多位少”矛盾愈發凸顯。雖然建有傳統機械式立體停車場,但操作復雜、運行效率低,車主接受度不高。
廣西科技大學副校長鄧朗妮代表發現,一些企業已經開發出具備遠程監控、自動泊車、車位預約等功能的智能立體車庫系統。比如,柳州元信智能立體停車場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車主通過人臉識別,可實現60秒左右完成存取車;杭州蜻蜓·公園未來停車樓布局了420個AGV機器人停車位,車主只需將車輛停放在入口處,停車、取車均由機器人完成,取車的平均等待時間不超過90秒。
“我建議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推進城市立體停車場建設,破解停車難困局。”鄧朗妮說,在調研本地停車場以及借鑒外省的經驗后,她建議國家出臺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加大研發投入,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推動立體車庫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AI+產業 實現生產提質,促進人才升級
面對AI技術的快速升級,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傳統產業,又將催生哪些新的商業模式及產品形態?
“我出發前專門問了DeepSeek,如何通過平陸運河助力六堡茶產業國際化發展,它的答案給了我很多啟發。”廣西蒼梧縣六堡鎮黑石山茶廠黨支部書記石濡菲代表說,她經常使用AI軟件為工作助力,并鼓勵茶農們積極擁抱新技術。
石濡菲認為,我國茶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在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短板,亟需通過“AI+”新技術實現生產提質、文化創新與人才升級。她建議,構建茶葉行業大數據云平臺,以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市場銷售情況;建設“AI智慧茶園”示范項目,集成智能導覽、個性化推薦、沉浸式體驗等功能,為游客提供AI同步講解服務,規劃采茶體驗、茶藝研修等定制化路線;在茶文化體驗中心,建設智能茶席、光影茶田等交互裝置,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石濡菲還建議,鼓勵高校開設“茶+AI”“非遺+AI”等新型交叉學科課程,培養既了解傳統技藝又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數字技術能力。
“傳統企業需通過AI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決策,但缺乏數據分析、算法優化等核心能力,亟需‘候鳥型專家+本土骨干’的人才梯隊支撐。”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檢測計量中心化學分析室化驗工楊正平代表表示,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較好的工業基礎,汽車和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占經濟比重較大,但面臨著智能生產流程改造壓力,通過“AI+”為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具有重要意義。
楊正平建議,出臺政策支持西部地區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推動校企聯合設立實驗室或產業學院,圍繞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領域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吸引東部地區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到西部建立工作站,同步實施本地青年科技人才專項培養計劃,并與粵港澳大灣區及東盟國家聯合開展跨區域技術攻關和人才交流。同時,利用AI開發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如虛擬現實展館、非遺數字化保護平臺,提升文旅產業附加值,打造“智能+綠色”雙輪驅動的產業新模式。
如何用好AI?不可全然依賴,盡快立法規范
AI被廣泛運用,在帶來便捷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也愈發凸顯,平衡技術創新與安全風險成為重要課題。
黃曉娟在平時的一線教學中觀察發現,許多大學生已經開始不同程度地借助DeepSeek、文心一言、豆包等AI軟件,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課堂上,她會支持學生們合理利用DeepSeek等資源,但她明確強調不可全然依賴。黃曉娟說,她要求學生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之余,必須保留個人的獨立思考空間,不能讓AI成為自己的頭腦,或讓自己的頭腦成為Al的跑馬場,畢竟人類的創新思維是無價之寶,這是AI難以企及的領域。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戴紅兵委員認為,AI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帶來了巨大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倫理風險等多重挑戰。針對“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等問題,他建議,盡快制定統一的綜合性人工智能法律,為技術研發、應用和監管提供基本法律依據,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根據AI系統的風險等級進行分類管理,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在加強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監管方面,戴紅兵建議,應重點從模型安全、數據安全及防御體系等領域加強監管,避免算法歧視和數據濫用,明確數據權屬、使用范圍及隱私邊界,平衡好個人數據保護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關系,確保人工智能安全發展。針對知識蒸餾技術和模型開源等引發的知識產權爭議,建立清晰的侵權責任分配機制,化解技術創新和技術保護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