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位于都安瑤族自治縣百旺鎮仁合村的自動化鵪鶉養殖基地里,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喂食、清糞、撿蛋、查看鵪鶉生長情況……
仁合村鵪鶉產業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特色名片,規模從原來的不足2萬羽到如今超36萬羽,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實現了農民增收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近年來,仁合村獲評第六批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仁合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獲評第二批自治區級示范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仁合村養殖廠內一角。曾鳴 攝
仁合村曾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貧困村,土地資源、水資源稀缺,那時的村民以種植玉米、油茶以及發展傳統養殖業為主,整體效益低,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才能破局?成為村“兩委”的心頭事。
2017年,村中返鄉創業青年韋福智初次嘗試發展鵪鶉養殖,一路摸索、磕磕碰碰,直至2019年產業初見成效。在他的影響下,又一名返鄉青年覃順和青年黨員李柳云也加入了鵪鶉養殖,但是沒過多久,產業便面臨著資金短缺、收益不佳和規模難以擴大的難題。
村“兩委”了解情況后,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通過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廣泛征求和聽取黨員群眾意見,認為發展鵪鶉產業勢在必行,于是決定投入資金大力扶持發展,旨在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產業,夯實鄉村發展基礎。
2023年,仁合村鵪鶉產業發展迎來了轉機。
正在進食的鵪鶉。曾鳴 攝
仁合村堅持黨建引領,實行“黨員聯系產業”制度,由駐村第一書記作為鵪鶉產業的聯系人,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等困難。
自建立“黨員聯系產業”制度以來,聯系產業黨員依托后援單位自治區農機中心的資源優勢,累計獲得定點幫扶資金、全國農技(農機)基層推廣體系資金及自治縣“十百千萬”工程銜接資金等各類項目扶持資金超140萬元,助力養殖合作社新建和改造養殖廠房、引進機械化養殖成套設備,推動建成都安首個“鵪鶉養殖機械化示范基地”,開啟自動化養殖模式,進一步提升養殖效益。
鵪鶉養殖廠內自動喂養設備。曾鳴 攝
截至目前,仁合村已培育出2家規模達10萬羽的鵪鶉專業合作社,養殖區域占地總面積超9000m2 ,建成鵪鶉機械化養殖廠房7個、鵪鶉機械化育苗室2個,年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該村還通過黨組織引領、合作社代養、農戶寄養的模式,帶動周邊10戶農戶累計增收超10000元。
鵪鶉產業在仁合村穩固發展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知名度,向外闖出了一番名堂。
近年來,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村內兩家鵪鶉養殖合作社入股南寧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建“旦尚皇”品牌,有效推動鵪鶉蛋從農產品到食品全鏈條融合發展。此外,鵪鶉產業搭乘柳州螺螄粉產業“順風車”,與知名螺螄粉生產企業廣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其供應鏈子項目鵪鶉蛋的原材料供應商,進一步打響仁合村鵪鶉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