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瑤族長鼓舞嗎?
十二套瑤族長鼓舞,代表著傳說中的瑤族十二姓氏,在富川瑤族自治縣流傳已久。在那里,平地瑤民世世代代辛勤耕作,農閑之時,便相聚一堂跳起長鼓舞。每當鼓聲響起,笙樂悠揚,瑤民們踏著鼓點在山野間翩翩起舞,忘卻勞作的疲憊,暢談生活中的趣事,那是生活里最輕松愉悅的時刻。
如今,在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鄉虎馬嶺村,65歲的瑤族長鼓舞國家級傳承人黃道勝,已經將傳承的接力棒交給了弟子黃光語。黃道勝的人生軌跡,始終與長鼓舞緊密相連,他的長鼓舞生涯,也與時代飛速發展的四十年交相輝映。“我第一次登上大舞臺跳舞就是在我們富川成立第一年的縣慶上,那是1984年。去年富川成立四十周年的慶典上,我也登臺演出了,沒想到四十年過得這么快……”黃道勝回憶道。
黃道勝在吹奏蘆笙。
黃道勝對舞蹈的認真態度深受他祖父黃明情的影響。年幼時,黃道勝便對長鼓舞充滿了熱愛,但由于年紀尚小,很多動作都做不到位,黃明情見狀連聲呵斥,一度禁止黃道勝學習長鼓舞。“他老人家當時說,如果動作不到位,還不如不學長鼓舞。”后來,黃道勝又跟幾位師父學習了長鼓舞,“他們如果還在世的話,至今也已一百多歲了……”黃道勝感慨道。
黃道勝及弟子們在捷克共和國表演。
跳長鼓舞,自然離不開蘆笙。20世紀70年代,黃道勝花光了積蓄,購買了人生中第一把蘆笙,偷偷向村里的老藝人學習吹奏。如今,他已經是制作蘆笙的行家里手:“受生產工具和工藝的限制,以前制作的蘆笙沒那么耐用,現在做的蘆笙,吹十幾年都不會壞!”他的徒弟黃光語也開始學習制作蘆笙,時不時還會把做好的蘆笙拿給師父“質檢”,只要不達標,就要重做。對于長鼓舞的一切,黃道勝都要求得非常嚴格。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也越來越理解祖父當初對他的嚴格要求。
黃道勝和弟子們在富川成立40周年縣慶表演結束后合影。
在虎馬嶺村,長鼓舞的傳承是有“根”的。不管時代如何更迭,人們的娛樂方式如何變化,長鼓舞在虎馬嶺的傳承從未斷絕。每到關鍵時刻,總會有人挺身而出,接過傳承的接力棒,并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如同現在虎馬嶺村長鼓舞傳承的“總教頭”黃光語,他一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長鼓舞的傳承上,只有四個月時間外出務工以補貼家用。不過,對于這似乎有些“軸”的決定,他的家人卻非常理解,“長鼓舞在虎馬嶺村不是小事,是大事,是正事。”
黃道勝向黃光語傳授蘆笙制作吹奏技巧。
隨著非遺傳承工作在全國的推進,越來越多非遺文化被大眾看見、了解。這些年來,黃道勝帶著他的弟子們四處演出,既上過央視,也去過國外。他本人也受北京舞蹈學院邀請,兩度前往北京進行長鼓舞教學。“這些年,政府對瑤族文化的重視,為長鼓舞的傳承提供了保障。”黃道勝說。現在,村里有了長鼓舞傳承基地,還專門設立了“黃道勝工作室”,他的徒弟們有了更寬敞的場地練習,長鼓舞也有了更多展示的舞臺。
黃道勝和黃光語在虎馬嶺長鼓舞傳承基地排練。
時代在變,長鼓舞的文化魅力不變。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看到了虎馬嶺村的長鼓舞,到村里采風。這讓黃道勝和黃光語看到了新的希望。“總會有人把文化傳下去的,我們這個民族向來如此。”黃光語說,他的小女兒已經展現出了對長鼓舞的極大熱情,經常要求大人教她跳舞。
瑤族同胞最能領悟
長鼓舞的精神內核,
那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激,
是對善良人性的傳承與熱愛,
是對新生活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