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3月16日電 題:扎根西海固的三甲醫院
新華社記者艾福梅、馬思嘉
寧南醫院的建立,改寫了寧夏西海固百姓“看病難”的歷史。
“那時候村里大部分人都這樣,有病了只能躺著叫喚。”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李俊鄉農民白玉德說。他曾咳嗽多年,幾乎要“把肺都咳出來了”,去縣醫院查不出病因,又沒錢去大醫院看,只好苦熬。
“國家這些年的政策,讓老百姓有錢看病了,但山區缺少優質醫療資源,有大病還得去大城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呂金捍說。
但對許多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的百姓來說,去一次大城市不僅意味著高昂的交通、食宿成本,還意味著圈里沒人喂養的牛羊和莊稼地里荒草叢生。
2011年12月末,具有三甲醫院資質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主動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在海原縣開辦寧南醫院,距西海固九縣區最遠不超過100公里,大大縮短了山區百姓的求醫距離。
開業當天,大雪紛飛,等著為病人義診的醫生們本以為沒人來。卻沒想到,雪地里橫七豎八地停著毛驢車、三輪車、摩托車,門診大廳擠滿了人。
這一天,飽受病痛折磨的白玉德也搭乘村里人的電動三輪車去看病。經過義診,他終于得知自己咳嗽的原因是支氣管囊腫,并在專家建議下做了手術。“離家近,還便宜,醫生水平也高。老百姓現在口口相傳,排著隊來。”他說。
地理位置雖偏遠,寧南醫院診療水平卻“與院本部齊頭并進”。醫院每年安排300名院本部醫護人員前來輪崗,85%以上都是技術人員,30%左右有高級職稱。“寧南醫院骨科每年都在全區率先開展兩到三項新業務,為當地患者提供更高精尖的服務。” 骨科醫生馬鋒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寧南醫院接收急診10萬余人次,危重癥達30%,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95%以上。
在救治疑難危重病人之外,寧南醫院自誕生之日起還有另外一個職責——培訓基層醫務人員,因此寧南醫院也被稱為當地醫生的“黃埔軍校”。
近年來,在國家持續投入之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最缺技術人才。固原市中醫院麻醉科醫師張亮亮說,他們醫院幾年前就引進了超聲引導下周圍神經阻滯麻醉設備,但一直苦于無人會用而閑置。
“以前很多培訓時間太短或路程太遠,往往是走馬觀花地了解一些高新技術,回來發現根本用不上。”張亮亮說。去年在寧南醫院培訓三個月,他感到“遠超預期”——不僅學會了如何操作新設備,還擁有了臨床思維,并結識了“大咖”,為病人診療時遇到問題可隨時請教。
培訓負責人王軒獲說,為讓培訓更實用、更有針對性,寧南醫院每期培訓班只招不到30人,并量身定制個性化培訓方案。
固原市涇源縣人民醫院麻醉科“小白”劉澤坤此前從未做過手術。在寧南醫院,他從“看”到“動手”,最終在導師引導下獨立完成了150臺手術的麻醉工作。“以前縮手縮腳的,啥都問主任,現在自己做全麻都游刃有余了!”他說。
“吸”進新人的同時還“推出”老手。寧南醫院自2017年起就探索建立縣域內醫療共同體,先后向海原縣周邊7個鄉鎮衛生院派出41批121人次專家坐診,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更基層的地方。
今年,王軒獲計劃把醫師培訓延展到更基層的鄉鎮衛生院,幫助這些山區百姓健康“守門人”順利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提升診療水平。“要將醫院優質資源最大化惠及周邊百姓。”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