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廣西如何統籌力量推動全區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鹿心社:“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核心指標和底線任務,也是實現脫貧摘帽的前提條件。
2019年4月,我參加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系攻堅戰質量。”這一番話讓我記憶猶新。我們領會,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是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就像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一樣,事關全局勝負。就廣西的實際看,要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就要全面排查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四個方面問題。2019年5月,我們正式在全區發起“四大戰役”,制定作戰方案、成立指揮機構、集中力量攻堅,目前已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
摸清底數是基礎。全區對“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開展拉網式排查,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之后,我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針對就學就醫問題,規劃建設一批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學校、鄉鎮衛生院、村級標準化衛生室,補充一批鄉村醫生、教師。對住危房的、飲水不安全的群眾全部建立清單,逐戶落實危房改造、飲水安全項目。
我們還根據底數任務,制定作戰任務清單。也就是將作戰任務分解到各市縣、落實到個人,建立“自治區、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的分片包干責任制。
為搶工作進度,我們強化各類保障。比如專門開辟項目辦理“綠色通道”,縮減審批環節,建立監測通報工作機制,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季督導”,每月匯總各戰役進度并公布排名,約談排名靠后的縣等等。
事實上,當時“四大戰役”資金缺口很大。自治區籌措了150多億元,還缺80多億元。于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統籌用好粵桂扶貧協作資金,要求各市、縣克服一切困難,優先保障“四大戰役”資金投入。
經過一年的奮戰,“四大戰役”目標基本完成,“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在義務教育方面,建設提升一批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實現貧困學生有地方上學;調配教師,確保貧困地區有老師上課;狠抓“控輟保學”,讓失學輟學的貧困學生重返校園。在基礎醫療方面,改善提升一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每個縣有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每個鄉鎮有標準化衛生院、每個村有標準化衛生室,全面解決村醫服務空白問題,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病,再也不用翻山越嶺去找醫生。在住房安全方面,全部完成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目標任務,讓老百姓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在飲水安全方面,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實施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攻堅戰,讓大石山區基本上村村戶戶有了集體水柜或家庭水柜,蓄水、供水能力顯著提升。
問:廣西是怎樣抓好產業扶貧的?
鹿心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產業,群眾就沒有增收項目,脫貧就缺乏載體,致富就缺少后勁。我們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最重要的一場硬仗,以工業化理念和全產業鏈思路推進,走出了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產業精準扶貧新路子。
前端抓好技術支撐。一方面,精準確定方向。廣西地貌特別復雜,有石山、土山、平地、江河湖海,到底發展什么產業,全區不能一刀切。但如果讓各地群眾自己隨意發展,又缺少規劃性、集約性、統籌性,產業“小散弱”問題難以解決。經過調查研究,我們決定將自治區的規劃設計和基層、群眾的自主選擇結合起來,在全區遴選特色產業,形成指導目錄,讓各地結合實際從目錄中選擇確定主導產業,規定貧困戶只有發展這些產業才能獲得以獎代補、小額信貸等政策扶持。這樣一來,每個縣集中力量發展幾個拳頭產業,規模化就更加容易實現了。以都安為例,全縣牧草資源豐富,有1萬多個石山“弄場”,有養牛的傳統。該縣就把肉牛養殖作為全縣重點產業之一,打破以前傳統的散養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建設肉牛生態養殖基地,讓農戶實現養牛零成本入門、滾動式發展、可持續增收。另一方面,精準開展指導。我們選聘區內外首席科學家、知名專家,為扶貧產業發展“把脈問診”;選派貧困村科技特派員、產業發展指導員進村入戶,廣泛開展產業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田陽區巴某村把環境整治、特色種養與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讓村里美了,人氣旺了,村民富了,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還有我之前調研過的大化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全縣養殖規模達300萬羽,打造出“七百弄雞”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一批貧困群眾依靠特色養殖脫貧,再也不用在石頭縫里“摳”糧食了。
中間抓好生產組織。發展產業,龍頭帶動是關鍵。有了龍頭帶動,扶貧產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發展就有了支撐。一方面,抓好經營主體扶持。在政策、資金上大力扶持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主體,引導建立穩定利益聯結關系,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目前,全區已經實現所有貧困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或產業示范基地(園)全覆蓋。另一方面,抓好貧困群眾扶持。通過發放產業獎補資金、扶貧小額信貸,幫助貧困群眾跨過發展產業的資金門檻。目前,已經形成百色芒果、都安牛羊、富川臍橙、隆安火龍果、融安金桔、天峨珍珠李等一批優勢特色扶貧產業。
后端抓好市場營銷。產品有出路,脫貧才有底氣。加強農業品牌培育,積極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打好“特色牌”“綠色牌”“長壽牌”“富硒牌”,橫縣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富川臍橙等7個品牌躋身全國區域品牌百強。深入開展消費扶貧,扎實推進貧困地區農產品“九進”行動,也就是“進高校、進企業、進機關、進園區、進社區、進商超、進電商、進電視、進深加工”。舉辦粵桂消費扶貧協作活動和廣西名特優農產品(廣州)交易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園子”“米袋子”。大力發展電商營銷,穩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實現54個貧困縣全覆蓋。積極完善物流集散體系,建設農村物流服務站點、物流配送網點,打通物流進村最后一公里,一批三農“網紅達人”和廣西特色網紅產品走出廣西、行銷全國。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