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賀州訊 (記者/蔣勤 通訊員/陶勝平)“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在城里過上幸福生活。”6月4日,賀州市平桂區文華社區居民鳳土成告訴記者,他原是沙田鎮金竹土瑤村的貧困戶,2018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到城區里,在離家不遠的超群扶貧車間找到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文華社區共住著311戶1978名從大山搬出的土瑤群眾。在這里,他們憑一張身份證即可辦理就業、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一證通辦”服務。
2018年以來,平桂區按照自治區提出“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大見成效,三年脫貧摘帽”目標,制定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推進產業扶貧、易地搬遷、基礎設施、教育扶智等工作。至去年,該區槽碓、明梅、金竹3個土瑤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61.42%降至4.50%,今年所剩的3個土瑤村也將告別貧困。
土瑤是中國瑤族的一個支系,現有土瑤人口8500人。平桂區的土瑤人口生活在鵝塘鎮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鎮金竹、新民、獅東6個行政村,全部為重點深度貧困村。
近年來,平桂區在土瑤村創新實施“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姜、村均萬畝杉”的發展思路,種植茶葉8240畝、大肉姜3784畝、杉樹8.35萬畝,提前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該區建成茶葉、竹編、瑤繡等扶貧車間7間,解決1000多名群眾就業問題;平均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1.65萬元躍升到2019年的9.99萬元,人均穩定純收入9474元。產業扶貧已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金鑰匙”。
2018年,土瑤貧困村還完成交通、教育、醫療、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50個。去年,平桂區再投資1.34億元建設106個基礎設施項目,土瑤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
“路通了,農產品運到市區賣就方便多了,價格相對也可以高一些。現在村里網絡也通了,農民可以上網做電商賣產品,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廣了。”大明村村民趙土保道出了土瑤同胞的心聲。
為防止致貧返貧現象發生,平桂區建立防返(致)貧預警干預長效管理機制,做好致貧返貧風險預警工作。該機制通過大數據平臺對預警干預處置進行全程跟蹤檢測,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至今,6個土瑤村中有556戶2829人納入農村低保保障范圍,25戶25人納入農村特困供養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