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帶頭 抱團發展
——昭平縣多舉措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觀察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駱 怡 通訊員 肖開輝 左德強
近年來,昭平縣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發展模式,吸引經濟能人、龍頭企業參與村集體經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發展壯大,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作貢獻。
截至目前,該縣159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3萬元以上。其中,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村有56個,實現了村村有項目、村村有收入。
A 能人領路 增收有望
“今年是第一次掛果,畝產1500公斤左右,預計明年可達3000公斤,按照每公斤4元的市場價格,產值超120萬元。”5月19日,在昭平縣樟木林鎮三江村何屋屯百畝砂糖橘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進行田間管理。這片果樹蒼翠欲滴,看著枝丫上已長出的黃豆般大小的果實,村支書楊守河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據悉,三江村集體果園是與來自桂林荔浦的經濟能人韋芝學合作共建。經過前期周密準備,2018年春,他們將砂糖橘果苗種了下去。韋芝學負責苗木、技術、銷售等,三江村負責提供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用工等。
按照協議,村集體占股40%,第一年不參與分紅。到明年收獲季,去除成本,三江村能增加收入20萬元左右。
2016年,該村被確定為昭平縣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落實了25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
發展產業不容易,亟須有能人站出來勇挑重擔。第一位被“相中”的能人就是楊守河,他早年在廣東打工,2014年放棄高薪返鄉發展特色種植,組建了專業合作社,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經過村兩委的商議,三江村決定以“固投固報”的方式入股120萬元,與一家公司合作發展食用菌種植和菌棒生產項目。2017年,菌棒廠已經能為本村提供菌棒,楊守河也當選為村支書。2018年,該村菌棒開始外銷。
正是有這些能人的“領路”,三江村相繼投入20萬元發展光伏發電,投入110萬元建設砂糖橘種植基地。去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明年砂糖橘基地產生效益后,則有望突破30萬元。
B 捆綁發展 多方共贏
“上級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扶持政策,但村一級對產業發展自我選擇、自我把握、自我經營的風險能力欠缺。因此,我們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政策,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昭平縣委書記劉飛國告訴記者。
除了“捆綁”能人,昭平縣鼓勵和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合作,與企業捆綁發展,廣西將軍峰茶業集團就是這些企業中的一員。
5月21日,在將軍峰集團下屬的昭平縣馬圣有機茶基地里,茶農穿梭在碧綠的茶樹間采茶,一派忙碌的場景。“這個季節主要生產夏茶,以紅茶為主。”集團董事長陳法良告訴記者。
據介紹,2018年,該集團利用廣東肇慶鼎湖區的結對幫扶資金3030萬元發展農業生產基地和商業投資項目建設,并與縣內43個貧困村簽訂項目合作開發協議。有了這筆資金,該集團收購重組一批優質茶基地和茶葉加工廠,發展特色農業種植,使集團基地面積達到2000畝,每年茶葉產能達200噸,還有獼猴桃種植基地近1000畝。
“我們采取‘固投固報’的方式,相當于每一個貧困村投入70萬元,與集團進行產業合作開發,每個村集體每年獲得分紅收入3.5萬元。”陳法良說。
目前,昭平縣與村級集體經濟捆綁發展的龍頭企業有6家,涉及126個村,惠及農戶1050戶3200多人,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收入貢獻506萬元,初步實現“農戶增收、公司發展、村集體獲益”的三贏目標。
C 多種模式 各顯神通
據介紹,為了確保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增長,昭平縣還創新各種合作模式,靈活運用各村現有及閑置乃至荒廢的集體資產,如集體山林、土地、閑置學校、舊辦公樓等,通過出租、入股、村級再開發利用等方式,將資源與集體經濟捆綁發展,成功“變廢為寶”。
該縣昭平鎮江口村有閑置的村級集體田地25畝,這兩年,該村利用這塊土地發展桑葚種植、生態魚養殖等,通過自主經營和租賃經營的方式,加大資源開發力度,讓閑置的資源“變廢為寶”。去年,該村僅通過這些項目就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9.3萬元。
各村的資源不同,貧困群眾的需求也不同。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該縣各貧困村各顯神通,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中樞作用,積極打造“黨群服務+扶貧車間”產業扶貧新模式。
該縣利用10個鄉鎮的扶貧搬遷點門面資源,整合村級項目資金與國企合作,共同打造“扶貧車間”,通過黨員干部積極協調動員,落實安排安置點貧困戶和當地群眾就近到扶貧車間務工,形成“企業可發展、集體有收益、群眾能致富”的抱團發展模式。
目前,昭平縣已在10個易地扶貧安置點打造10個扶貧車間,每年可為41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5萬元,解決180多戶貧困戶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