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文
“當疫苗還在試鞋,病毒已經跑遍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使人們深刻認識到,遏制惡性傳染病,關鍵不在治療,而在于防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防關口前移是實現全民健康的基礎,是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
加快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轉變理念、更新觀念,把“大衛生、大健康”理念落地為實實在在的措施和行動,轉化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強健體魄,才能為民族復興偉業注入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國之基,健康日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康追求也發生深刻變化,除了最基本的身體無恙外,心態積極、社會適應、道德健康的綜合健康觀已成共識。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遵循“健康中國2030”勾勒的“設計圖”,持續推進醫療改革,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發展綠色健康產業,建設健康城市,狠抓食品安全,不斷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同時,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廣醫學科普和健康文化,推動健康智能化,激勵全民健身。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保持健康,既是權利,也是責任。健康問題最前端就是生活方式,只有早期干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從疾病發生源頭解決問題。一是通過社區、衛生院宣傳普及健康知識,引導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二是組織趣味健身技能培訓,摒棄落后生活方式,培養豁達樂觀心態。三是推廣使用健康生活工具,使日常健康行為能操作、易感知、可量化。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攔洪始于支流,好鋼用在刀刃。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必須堅持預防為先的最優健康策略,把寶貴的衛生醫療資源用在發展性、前瞻性的事務中,防范疫情于未然。
從防疫歷史經驗看,我國保健養生傳統源遠流長,倡導辟邪預病、養根延衰。中醫歷來主張“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強調好醫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新中國成立初期形成的“六二六道路”“赤腳醫生”防治體系,送醫上門直抵鄉村防疫一線,使我國在經濟相對落后、人民健康意識較差的情況下,成功抵御天花、鼠疫、血吸蟲病等惡性傳染病侵襲。實踐充分證明,預防為先策略的預前效應十分明顯。
從防疫經濟性看,相較于疾病管理、治療需求、綜合群體管理等策略,預防策略意味著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益。對一個國家而言,在疫情成災之前,加以阻斷隔離救治,經濟社會損失完全可控。如果放任“黑天鵝”“灰犀�!背霈F,糾錯成本與后續風險就會難以估量。對一個家庭來說,健康是家庭幸福美滿的基礎,重視養生和投資健康,既能收獲家人健康紅利,又能增強下一代健康素質。對個人而言,“病來如山倒”,疾病打破人體平衡,甚至危及生命。將治病同等成本用于預防,既可免于病痛,又能強身健體。
從防疫實效性看,相對于預防的“避危于無形”,診療、疫苗都具有明顯滯后性。診療耗費大量資源,再先進的醫療技術,也無法使病人恢復如初。疫苗研發程序繁多、周期漫長,更適用于遏制下一次疫情。以預防為核心的策略,針對疫情處于小范圍、可控制、低傷害萌芽狀態,避免由病轉災。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國抓住預防為先的“金鑰匙”,堅持“四早”方針,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居家隔離,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為世界各國應對疫情、戰勝疫情樹立了典范。
著力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
疾病預防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防疫關口設在暴發節點前,才能發揮公共衛生體系總覽全局、基層醫療服務兜底、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的綜合效應,守住全民健康大門。
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由于各種原因,長期以來存在“重醫輕衛輕防”的傾向,拉大了醫衛之間差距,既難以發揮防疫的前哨作用,也造成醫療資源相對短缺。必須加快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力打造疾病防控“生力軍”。一是加強公共衛生法治體系建設。加快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用法律法規封堵生物安全威脅。二是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推進疾控中心、公立醫院預警機制化、專項演練常態化,增強醫務人員危機意識和應急能力。三是推進戰疫成果制度化。把此次疫情中組建防疫物資供應網、醫保應急補償機制、疫情監測系統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形成制度化成果。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皬娀鶎印币恢笔恰靶箩t改”的重點工作。然而,當前基層醫療服務依然存在“孤家寡人”、威信不高、作用不顯等問題。全科醫生是關口前移第一責任人,也是應對突發疫情的人力資源戰略儲備。守好全民健康第一關,關鍵是重視醫學人才培養。一是擴大訂單培養規模。加強基層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力度,提高基層醫生待遇,豐富職業發展路徑,使全科醫生成為終生職業。二是推動人員資源下沉。財政投入向基層傾斜,實行�?漆t生定期掛職,推進基層醫療設備現代化、診療信息化、資源均等化、服務同質化,把基層衛生院打造成看得病、信得過、守得住的防疫緩沖區。三是落實首診制度。沒有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形同虛設。要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承包責任制”,守好健康管理“責任田”,開展源頭性、長期性健康干預和疾病監控,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的合理就醫秩序。
促進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協同銜接。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多元參與、醫衛聯動、群防群治的疫情防控體系,但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不協同、銜接難問題仍較突出,醫衛協同滯后于疾病譜和群眾健康需求變化的矛盾仍然存在。醫衛左右手配合、前后方接應,才能打出“組合拳”。要增強醫衛協同意識,明確疫情防控是政府優先保障的公共服務,進一步理順利益關聯,健全醫院履行疾控防疫職能補償機制。在健康中國行動框架下,尋找符合國情民意的健康公益事業與服務產業協同發展新路徑,形成優勢互補、權責明晰、協調聯動的疫情聯防聯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