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記者 林春茵 張麗君)“我把稿費都用在孩子們身上,希望圓他們的大學夢。我理解,這就是在圓中國夢。”徐中遠12日在福州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徐中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老干部局原局長、毛澤東晚年圖書服務管理工作人員。退休后,徐中遠將撰寫紅色書籍所得稿費逾2000萬元,發起成立“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幫助家庭困難的學子上學及貧困老人安度晚年。他也因此成為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發起人、原理事長。
“圓夢班”扶貧助學是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實施的助學品牌項目,也被視為“精準脫貧的生動實踐”。
在12日舉辦的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二屆三次理事會議上,中新網記者獲悉,“圓夢班”自2012年起步,至今已在全國12省(自治區)捐資設立25個“圓夢班”,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有1500多名高中學子受益,考入大學的超過600余人,其中400多人考入名牌重點大學。僅在福建,就有5個“圓夢班”分布于革命老區龍巖、畬族聚集區寧德等地。
“圓夢班”從成立伊始,就備受關注,被指為“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善舉”。
在當天于福州舉辦的首屆“圓夢班”扶貧助學論壇上,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胡振民宣讀了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為論壇發來的賀信,賀信中寫道:“‘圓夢班’整班扶貧助學是‘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在捐資助學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探索。”
“‘圓夢班’扶貧助學的主要目的在于育人。”徐中遠向中新網記者表示,“這種新探索”包括全程關注受助學生,針對貧困學生高中三年學習過程中思想、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一一化解、疏通、克服、解決;同時關心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家庭中的實際困難,讓老師們無后顧之憂,把精力都用在教學上。
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海林在論壇發言中表示,“圓夢班”扶貧助學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精準扶貧”新模式,包括發動愛心企業家捐資、動員組織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參與到“扶貧”的隊伍中來,激發地方干部勤政積極性等。
劉海林認為,“圓夢班”培育的農村菁英年輕人,對農村社會治理結構的正向化具有長遠的積極影響,家境貧窮但學業優秀的孩子有機會完成高等教育,能夠有能力掌握新知識,新科技,發展農村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狀態。
“圓夢班”在福建設立五個,福州外國語學校“圓夢班”和寧德中學“圓夢班”都將于今年9月招收首批受助學生。
福建省教育廳副廳長李迅結合“圓夢班”在福建的實踐,肯定了這一助學模式的三點經驗:組織保障到位,為“圓夢班”扶貧助學的良好運行打下堅實基礎;精神激勵到位,為“圓夢班”學子注入強勁的上進動力;物質幫扶到位,為“圓夢班”學子解除高中三年讀書的后顧之憂。
李迅表示,以福建省為例,每年用于學生資助的財政性資金達27億元左右,資助學生430多萬人次。但目前福建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5萬人,其中在校生6.7萬人,脫貧攻堅的任務相當繁重,特別是對突遭變故致貧致困學生的應急救助制度還不盡完善,“諸如‘圓夢班’公益性資助顯得尤為重要,她既是對國家資助制度的有力補充,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會的進步有賴于每個個體的進步,每個個體的進步,首先則有賴于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機會。”寧德“圓夢班”資助方代表,融匯(福建)集團總裁黃丹青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說,“‘圓夢班’為貧困孩子們提供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更難能可貴的是,搭建了一個連接公益組織、政府、企業、學校、受助者、公眾、教育工作者、學者等多種角色的公益平臺,讓扶貧助學得以持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