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月6日消息(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1月5日在海口召開的保護海南長臂猿座談會上,面對其半個世紀以來驟減的數量,與會代表們強調,如此令人心痛的無知獵殺已成歷史,現在全球都在為保護它們而努力,最新監測數據,其正在逐步恢復的種群數量為4群30只。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長臂猿(下稱長臂猿)曾廣泛分布于海南屯昌縣以南的12個市縣,其種群數量超過2000只,隨著人口的增長,其生境日益破碎化及至喪失,加之大量的人為獵殺,使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大約十年之后,全島僅有霸王嶺林區有長臂猿出沒,其種群數量只余2群7-9只。目前,該物種僅分布于海南島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根據最新監測統計,其種群數量僅為4群30只。
1962年,國務院、國家林業部明令禁捕長臂猿。
1980年,廣東省政府批準建立了霸王嶺黑冠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保護區面積由原來的6626公頃增加到29980公頃。
2009年海南省將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由正科級提升為正處級事業單位。
一直以來,長臂猿的保護工作同時得到科研院所、新聞傳媒、學術機構的長期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記者加入其中。
1987年,國際靈長類學會在制定亞洲靈長類保護行動綱要中,將長臂猿的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
1996年,全國150位教授聯名致海南省人民政府,呼吁加強對長臂猿的保護;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指出:目前海南長臂猿可能是中國所有靈長目動物中面臨滅絕危險最大的一種;
1999年,我國靈長類專家組起草的靈長類保護行動綱領中,將長臂猿列為我國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首;
世紀之交的2000年,美國時代周刊列出了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其中,估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為最少,不到50只。
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靈長類大會上,長臂猿的保護問題再次成為與會代表關注的“明星”物種。
2005年至今,海南省林業局、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區與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合作開展長臂猿的野外監測、棲息地恢復和野外巡護等工作。
2007年,世界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與國際靈長類協會向世界公布一條重要消息:“二十世紀全球無任何靈長類物種滅絕紀錄,二十一世紀全球最有可能滅絕的靈長類物種是海南長臂猿”。
2011年3月28日,海南省野生動物保護形象大使、香港著名藝人溫兆倫正式認養新生長臂猿嬰猿一只,并表示將以實際行動投身到保護工作當中。
2014年3月在海南博鰲舉辦國際性研討會,來自中國、英國、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名靈長類專家齊聚博鰲,共同分析長臂猿種群生存狀況及保護措施,與會專家學者還共同聯名簽署了公開信,呼吁國際社會共同關注和保護它。
據悉,海南已長期堅持針對長臂猿的一系列科研與保護工作,努力修復生態,擴大長臂猿棲息地范圍,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研究力度。同時長期開展打擊行動,預防針對長臂猿的違法行為。
南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