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這是10月11日航拍的廣西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黎寒池攝(新華社發)
圖② 在沈陽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工人對準備出口到巴西圣保羅的盾構機進行拆機和運輸工作。 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圖③ 青島棧橋風景。2016年,山東經濟結構迎來二次“序變”,作為傳統“米袋子”“菜籃子”及工業基地的齊魯大地,開始拉開服務業占主導產業發展的新序幕。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攝
圖④ 一名采購商在第11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格力空調的展臺前拍照留念。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如果把世界經濟比作巨輪,那么中國經濟無疑就是這艘巨輪上的“壓艙石”和“穩定錨”。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強勁引擎。這背后,持之以恒的調結構、轉方式功不可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不斷推動中國經濟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實踐證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既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的現實選擇,也是拓展未來空間、謀劃更高水平發展的根本途徑。只要我們堅持這條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完成中央提出的各項既定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調結構調出發展新空間
“當前,我們對經濟形勢總的判斷,是穩中向好,結構調整深化。”在近期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用一組令人信服的數字印證了上述觀點——
從經濟運行質量來看,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都處于合理區間,甚至好于預期。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6.9%,較去年同期提高了0.2個百分點,也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值。
從宏觀經濟調控的四大目標來看,經濟增速、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均體現出“穩”的態勢。其中,城鄉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增長18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價格收入實際增速達7.3%,繼續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領域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從結構調整深化來看,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實現了較為均衡的增長。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貢獻率達63.4%。與此同時,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日趨穩固,服務業已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大幅提升了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多個國際機構也調整了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連續第三次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摩根大通等機構也將全年經濟增速調整到了高位。結構調整越有成效,經濟增長就越平穩。同時,抓住經濟減速的窗口期,不斷加快結構調整,對經濟可能造成的沖擊也更為平緩。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表現對此作了注腳。
“不過,中國經濟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過關期,結構調整的這道關并沒有過去,這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及未來預期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是光明的。”楊偉民強調說。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