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日本伊人色综合网,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主辦

[迎接黨的十九大]結構調整:引領經濟發展走向更高形態

  改革從“攻堅”到“深化”

  不久前,經合組織(OECD)一份名為《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引發了廣泛關注。報告指出,中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生產率增長、高水平就業。

  作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底首次提出以來,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實現路徑逐步清晰,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注入了持久動力。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改革的綜合效應開始顯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召元說。

  2015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去產能”,并采取嚴禁新增產能、嚴格環保執法、加大政策引導、帶動優勢產能“走出去”等五大措施化解產能過剩。進入2016年,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相繼推出多項措施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并通過鋼煤去產能部級聯席會議等方式統籌協調。在多方努力下,去產能工作進度不斷加快,各地區、各企業結合自身實際,逐步形成了有序推進去產能工作和制度體系。

  今年以來,去產能步伐進一步加快,“地條鋼”依法全部取締,上半年煤炭去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74%,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有序推進,處置“僵尸企業”加快實施。

  不僅如此,去庫存、去杠桿和降成本方面效果初顯。截至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減少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一批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和停征,物流、用能等成本繼續降低,減稅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為企業減負超1萬億元的承諾已提前實現。

  提高有效供給,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通過去產能的“減法”,為先進產能騰挪出了發展空間,倒逼低端產能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有效供給的“加法”,催生并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帶來了創新的“乘法”和簡政放權的“除法”。“雙創”“互聯網+”等觸發的創新驅動力,正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動力。同時,隨著“放管服”、減稅降費等改革舉措落地,制度性交易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市場活力得到了更多釋放。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8%左右開始進入到超過10%的關鍵時期。5年來,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實現了年均15%的增長,研發費用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的臨界點。

  今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從“攻堅”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不斷走向縱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是實實在在的,而且超出了預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在轉型階段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正確路徑,必將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產生深遠意義。”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說。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新的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將形成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引領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更高形態,中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的生動實踐,還將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更為務實有效的“中國方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顧陽)



上一頁 
第 [1] [2] [3]  頁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文章

高清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