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日本伊人色综合网,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廣西新聞網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滾動條2 > 正文

高清圖集:追本溯源探訪邕城古橋 朝陽溪上往事多 (1/12)

2014年09月01日 09:05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劉豫 徐冰 編輯:王文英

圖片載入中,請稍候...

新江橋下,附近居民來此洗衣。

    它們是城市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印痕

    邕城尋橋記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劉豫/文 徐冰/圖

    相信有不少“老南寧”,都會對這首童謠耳熟能詳:“南寧城中有內河,河水清清見田螺;阿婆撈螺弓著背,好像一只大田螺。”正如童謠中提及的那樣,自古以來,南寧城中就有著蜿蜒的內河。早在100多年前,南寧已建有大小橋梁數十座。斗轉星移,歲月如梭。那些古橋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有些得以被作為文物完整地保留下來,有些經過改建至今還發揮著交通作用。

    追本溯源訪古橋

    南寧,古稱“邕州”,因水而成城。“邕”者,六書之會意,從川,從邑,即水(川)流圍困之城邑,通指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

    8月29日,記者前往南寧城市建設檔案館查詢南寧古橋的相關史料。在館內工作人員提供的《南寧橋梁隧道信息匯編》中,記者看到有關部分古橋的文字記載。原來早在清末以前,南寧已建有茅橋、沙江橋、東平橋、西平橋、七星橋、瓦子橋、新江橋等。這些橋梁中,比較有名的有宋皇佑五年(1053年)修建的茅橋,明洪武年間始建的東平橋,明天啟五年(1625年)建成的鎮北橋,清康熙五十年(1720年)簡稱的大坑橋,清乾隆年間重修的五龍橋,清同治、光緒年間先后重修的西平橋、北際橋、爛泥橋、金牛橋等。

    古時候,南寧城中修建的都是磚、石、木結構的便橋,遇大雨往往會被水沖垮或淹沒。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寧開始陸續建筑鋼筋混凝土橋,計有1928年建的心圩江橋和可利江橋,1932年改建的茅橋,1934年建的西關鐵橋。其余的橋梁,則仍舊保持原本木石結構。至于邕江之上,在解放前都沒有過固定的跨江橋梁,日常主要靠舟楫擺渡。戰時,邕江上曾因軍事需要3次架設浮橋,但為時很短。1932年,邕江上還曾有過為邕欽鐵路車輛過渡建造的車渡,到1964年邕江大橋建成通車時方停止使用。

    有水便有橋。除去邕江的浮橋之外,當年南寧城中的便橋,大都依著邕江內河支流或是朝陽溪而建。采訪中,74歲的“老南寧”黃女士告訴記者,她兒時記憶中的西關鐵橋、西平橋、鄧氏百子千孫橋等,都是依序架設在朝陽溪之上。“相信每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南寧人,都有著一段和朝陽溪水、橋上風光相關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朝陽溪在老人的口中名叫龍溪。從名字上看,可以想見當初的朝陽溪是怎樣一條清澈的河流。龍溪改名為朝陽溪,則是在1965年朝陽路出現之后的事情了。

    朝陽溪上往事多

    記者尋訪古橋的第一站,是西關路鐵橋。這座建于1934年的西關路鐵橋,由德國人設計,為鋼架三拱人行拱橋,是南寧市的第一座鐵橋,也是南寧市上世紀30至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根據橋頭石碑上刻的資料記載,西關路鐵橋是當時為便利通往所謂的特別區“特察里”而修建的。“老南寧”陳偉基告訴記者,當年,在今天的交易場一帶,興建有煙館、賭場、妓院,稱之為“特察里”,是市中心最為繁華的地帶。如今已經成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西關路鐵橋,依舊造型精巧,保存完好,并沒有在80年的風雨中變得銹跡斑斑。為了保護鐵橋,有關部門早已對橋上實行了車輛禁行令,使得這座鐵橋也成為了南寧市區交通橋梁中獨一無二的“步行橋”。

    與西關鐵橋相隔不遠連接解放路與華強路的鎮北橋(又名北平橋),因為毗鄰當年老城熱鬧的商業地段“雞行頭”、沙街,也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橋梁。經過多年修建和改造,鎮北橋至今依然發揮著它的橋梁作用。家住橋頭、年過七旬的徐伯告訴記者,當年的鎮北橋只是一座木質結構的簡陋小橋,根本沒法和相隔不遠的“高大上”西關路鐵橋相提并論。“有時候一場暴雨,橋就被淹沒了。不過那時候的朝陽溪清澈見底,也不算深,我們干脆就光腳淌水過去”。

    同樣是架設在朝陽溪上的橋梁,西平橋可沒有西關路鐵橋和鎮北橋往日的風光。在如今已經被改造得寬敞通暢、銜接新陽路和人民路的西平橋上,記者遇到了“老南寧”梁阿姨。她回憶說,上世紀30年代的西平橋附近,還沒有新陽路,那一帶都是荒墳野冢遍布的荒地,經常有野狗野貓出沒。橋西端,有麻風病患者所搭住的茅寮,不遠處還有明末南寧兵燹遺留下來的“萬人冢”。近處的窯頭村民,只有白天才敢結伴由此橋通過,太陽一西沉,就再也沒有人敢走了。

    集資建橋為后人

    在記者的“尋橋”之路上,還找到了一座很有意思的老橋——鄧氏百子千孫橋。8月30日清晨,記者來到明秀廣場,看到了這座如今已架設在廣場陸地之上的青石磚構拱橋。鄧氏百子千孫橋的原址位于現址下游約300米的朝陽溪上,是萬秀村鄧氏村民于1946年集資興建。2007年,因為朝陽溪建設工程需要,政府將拱橋按原狀拆遷,存放在了附近進行保護。

    晨光之下,鄧氏百子千孫橋靜靜地座落在廣場僻靜的一角,散發出一種不可言喻的美。正在石橋附近晨練的鄧先生,是此地鄧氏宗族的第27代子孫。他告訴記者,家里的宗族祖先古時候從河南遷至廣西為官,這才有了鄧氏后人在廣西的繁衍生息。當年南寧鄧氏宗族里的長輩為了給村民出行提供便利,這才拿著布袋,去萬秀村一帶附近籌資建橋。2007年,朝陽溪改造時,政府將這座古橋作為文物拆遷保護起來,直到今天,鄧氏宗族的后人們,還常常會去橋下燒香祭拜,并把這座石橋稱之為“橋頭爺爺”,為鄧氏子孫祈福。

    和鄧氏百子千孫橋類似,由當地望族出資興建的古橋,還有距離南寧市區數十公里之外、位于邕寧區新江鎮上的新江橋。記者在廣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查詢資料時,從《南寧市城建百年圖證》一書中看到有關新江橋的史料記載。據悉,新江橋又名皇賜橋,是由前清補授課千總、欽授武騎尉李翹然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資修建。李翹然是那樓鎮羅馬村人,他樂善好施,對搭橋修路之事更是不吝家財。鄉親們都稱他是“李善人”。

    記者前往新江鎮探尋時發現,這座古橋,設四墩五拱,全部用大沙石砌成,其中兩端石拱略低于中間三拱,依江邊地形而建,有利于防洪排泄。石橋歷經了將近200年的風雨滄桑,在1995年時,曾經由鎮上居民集資修復過一次。此后,該橋就交由相關部門進行路面設施保養,至今依舊在鎮上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能夠通行限重車輛,看上去堅固耐用。記者看到,河岸邊有幾位婦女正帶著孩子洗衣物,這一場景與石橋相映成趣,令它變得生機盎然。

    老橋史料待完善

    記者在尋訪古橋的過程中發現,西平橋、鎮北橋、茅橋、爛泥橋等,都已是舊貌換新顏,和市政道路融為一體。如不稍加留意,路人根本不會發現,自己腳下曾經是一座座留有歷史烙印的老橋。

    金牛橋,也曾是一座頗有歷史紀念價值的老橋。它的創建時間不詳,曾是南寧通往賓陽的交通要道。1914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廣西都督譚浩明還曾倡議捐款重建此橋。為了找到金牛橋的遺址,記者花了不少工夫,幾經打聽,最后才在民主路拐往長興路的路口小巷中,看到了一段已經被壓在樓房墻下的橋欄。橋欄的一頭,“金牛橋”三個大字仍依稀可見。家住附近的市民李先生惋惜地說,當年從橋下潺潺而過的溪流,如今變成了讓人不易察覺的水溝,只剩下殘破的橋欄,證明著金牛橋的存在。

    金牛橋如此尷尬的境地,讓一些關注南寧古建筑的市民頗感無奈。從事建筑行業的市民麥先生告訴記者,他曾經拿著相機在南寧的大街小巷里遍尋這些古橋印記,希望能夠通過照片,為這座城市保存一些資料。在他看來,這些古橋的留存和資料記載,能夠讓后人再次領略到邕城別樣的水上風韻。

    采訪中,記者還從南寧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檔案編研室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他們也正在著手進行有關南寧古橋的資料搜集。但因為這些橋梁建設時間跨度長,資料又分散于不同的部門,征集較為困難。他們也非常希望能夠從更多“老南寧”的口中,獲得一些與南寧老橋有關的資料。畢竟,這是南寧城市記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資料及舊照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寧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提供)

( 1 / 12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