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日本伊人色综合网,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圖片 > 正文

千年歌圩唱“潮音”——從“廣西三月三”看傳統節慶激發新活力

2025年04月03日 17:50 來源:新華社 作者:向志強 陳一帆 黃凱瑩 覃廣華 鄒雨沁 編輯:范鈺銘

設計:李夢帆

又是一年三月三,八桂無處不飛歌。

農歷三月三是我國傳統節日,在多民族聚居的廣西備受重視。連日來,廣西各地人如潮、歌如海、舞翩躚,詩意山水與民族風情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融共舞,這場千年歌圩展現出更加絢麗多姿的時代魅力。

近年來,廣西持續開展“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通過創新文化形態、深化文旅融合、促進民族交融和對外交流等,逐步打造出各族人民共享共樂的節日盛會與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在激發傳統節慶新活力、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方面探索新路徑。

千年節慶融入時代新韻

游客在南寧舉行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開幕式現場跟機器人打招呼(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好友齊聚手牽手,人機共唱享春光”“三月三來百花香,春風拂面笑聲揚”……在2025年“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會場活動上,高仿真人形機器人“劉三姐”與廣西山歌手蔣成現場上演人機山歌對唱,給觀眾帶來新奇體驗。

機器人生產商向記者“解密”:機器人對山歌的秘訣在于AI音樂生成模型,其以傳統山歌旋律為基礎,生成與之風格相符但又有所創新的旋律線。同時,AI可以自動為山歌添加和諧的和聲,增強音樂的層次感和豐富度。

開幕式上,“科技范兒”成為關鍵詞。除了機器人“劉三姐”,在蛇年春晚上手持花絹扭秧歌“出圈”的同款人形機器人也來到廣西,脫下花棉襖,穿上壯錦馬甲,和街舞少年們共舞。

機器人在南寧舉行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開幕式現場跳舞(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會場之外,在科技的加持下,“廣西三月三”這個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慶,正以年輕力和潮流文化更新自身,實現“破圈”與“新生”。

“三月三,歌圩鬧”,山歌是三月三永恒的主題。去年11月,廣西藝術學院師生與民間藝人共同創作的壯語山歌《誒嘿》上線國際知名電競游戲CS,成為該游戲收錄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音樂盒之一,并在國際電競大賽中展示。近年來,在傳承發揚各類歌圩活動的基礎上,廣西持續舉辦民歌大會、國際民歌邀請賽,打造品牌節目《新民歌大會》等,推動山歌文化從山鄉走向城鎮,從線下走向線上,從國內走向海外,并通過跨界融合邁向年輕化。

在2025年廣西“33消費節”系列活動中,身著壯錦服飾的AI機器人和模特一起走秀,“AI+以舊換新”專屬客服機器人現場問答,數字人“劉三姐”推介廣西及東盟特色產品。

在廣西首個文旅元宇宙數字體驗館“元境空間”,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交互技術的應用,《漓江百里圖》“活”了起來,游客可于瞬息之間來回切換,漫步于水墨丹青之中。

在南寧舉行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開幕式現場(3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沉睡千年的文物可以“開口說話”。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元宇宙全息文物柜里,“乘騎水鳥飾變形羽人紋銅鼓”以三維立體的形式懸浮空中,游客輕觸展柜玻璃,“銅鼓精靈”便會出現在柜屏上,與游客開啟互動。

“三月三節日傳承千年,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特色,又始終與時俱進、歷久彌新。”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濱夙說,系列活動將三月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時代氣息相結合,不斷提升活動的參與度和時尚感,吸引更多年輕人感受民族文化獨特韻味。

文旅商聯動打造消費引擎

在南寧舉行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開幕式現場(3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2014年,廣西將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由此打開了三月三文旅商聯動融合的重要窗口。

作為本屆“廣西三月三”活動主會場,位于南寧的民歌湖國際音樂小鎮經升級改造后,變身廣西文旅新地標。新民歌湖籌建中心負責人楊琳介紹,小鎮定時定點呈現音樂市集演出、內湖水上演出等活動,推出“有得食”水上市集、“有得耍”潮玩市集、“有得飲”新茶飲主題橋等,并通過現場互動、直播展演等方式,打造吃、購、游、娛一體化消費場景。

從村寨到邊境,從景區到夜市,提升文旅產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是“廣西三月三”釋放文旅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

人們在廣西南寧民生廣場表演節目,迎接即將到來的“三月三”佳節(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球場上賽事激烈、看臺上山歌助威、賽前賽中展示民族文化……在廣西各地歷經一個多星期的賽事后,眾多“草根球隊”參與的“潮動三月三·抖音足球嘉年華”于3月31日在貴港市迎來決賽,“賽事+民俗+文旅”的模式不僅吸引2萬多人實地觀賽體驗,線上直播也讓千萬網友得以感受獨特氛圍。

入夜時分,穿行于南寧各大夜市間,傳統街區、文化表演、非遺美食等讓人沉浸其中。“在我們老家,晚上10點基本上商鋪都打烊了,但在這里,豐富的夜生活才剛開始!”第一次來南寧的北方人宋曉文感慨。南寧,這個網友口中“入睡最晚的城市”,借助三月三豐富夜間文旅消費業態,“夜經濟”持續火爆。

當城市煙火氣開始升騰,山鄉村寨也人氣漸旺。為迎接三月三,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大瑤山盤王界景區依托在地文化推出“瑤山秘境”主題市集,引入非遺工坊、瑤藥養生、高山茶咖等特色業態。

“通過設計游戲活動任務線,游客完成指定挑戰任務后,可解鎖消費折扣或限定文創產品。”景區副總經理徐帆說,近年來,景區通過持續創新三月三消費場景,有效帶動了土特產等相關產品消費增長。

演員在廣西南寧青秀山風景區表演節目,迎接“三月三”佳節的到來(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文旅唱戲,政府搭臺,節慶消費這把火就能燒得更旺。今年三月三期間,廣西文旅部門借勢推出系列惠民促消費活動,包括發放消費券、文化惠民卡、演藝專屬卡等。同時,廣西國家A級旅游景區“一票3日使用制”已正式實施,127家國家A級旅游景區參與。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班華勤說,每年三月三假期,廣西文旅市場爆火,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實現雙增長,有力拉動住宿、餐飲、購物等相關旅游消費大幅增長。2024年“廣西三月三”假期,廣西接待游客2353.91萬人次,同比增長25.9%;實現旅游收入205.42億元,同比增長37.5%。

美團旅行數據顯示,3月中旬以來,“廣西三月三”搜索量同比上漲402%。其中,“三月三美食”“三月三手工”等搜索量上漲超1000%。截至3月23日,“廣西三月三”期間文旅訂單增速同比上漲167%。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洪濤說,廣西依托三月三這一節慶IP,持續打造文旅活動品牌,推動傳統節慶向文旅消費場景轉化,串聯起城市與鄉村、景區與商圈、線上與線下資源,釋放出“一節帶百業”的集群效應。

“最炫民族風”唱給世界聽

游客在廣西南寧園博園跳“多耶舞”(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社區歌舞隊表演民族歌舞、百家宴擺滿居民們的拿手好菜……走進10多個民族聚居的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三月三主題活動吸引了數百名群眾參加,現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社區黨委書記劉雁琳說,社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三分之一,社區注重利用“三月三”等重要節慶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交流聯誼活動,在交往交流中推動各族群眾從“嵌入”到“融入”。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很多民族都有三月三習俗。行走在八桂大地,從社區到村屯,從學校到景區,處處刮起“最炫民族風”。

在百色近日啟動的“和美紅城 千姿百色”2025年三月三各族群眾大聯歡活動中,凌云瑤族長號、田東古壯拳、樂業壯族龍燈舞等各民族非遺表演紛紛亮相,各族群眾和游客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同過一個節。

這是3月29日拍攝的廣西南寧園博園“三月三”巡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許曉明說,“廣西三月三”為各族群眾搭建了深度互動的文化平臺,在各民族密切交流分享中,不僅推動了傳統藝術的交流互鑒,更通過情感共鳴深化了文化認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越扎越深、越扎越緊。

對內促進民族團結,對外打造交流新平臺。各大高校里,留學生們積極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體驗和比賽;中越邊境線上,兩國足球友誼賽和界河對歌等活動火熱開展……得益于毗鄰東盟的區位優勢,“廣西三月三”正吸引越來越多“國際粉絲”。

在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高亢熱情的中國山歌,與婉轉悠揚的越南民謠在中越界河歸春河上遙相呼應。“雖然語言不同,但旋律一響,我們立刻找到了共鳴,就像德天瀑布的水和板約瀑布的水,最終匯成一條河。”參與水上對歌活動的廣西大新縣高腔山歌手趙家梅說。

孩子們在廣西南寧市民族大道東段小學品嘗美食(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今年,馬來西亞留學生劉忻妤在廣西度過了她的第3個三月三。去年她在南寧欣賞到了來自家鄉舞龍隊的精彩表演,至今記憶猶新,今年她又和朋友們來到中越邊境體驗民俗活動,“唱山歌、拋繡球、簸箕宴,這些活動都很有意思!”

從千年之前的上巳節,到如今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游、特色消費于一體的民族文化節慶品牌,“廣西三月三”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壯鄉文化盛景。廣西民族大學教授李富強說,“廣西三月三”不僅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還是傳統節慶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范例,“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有機融入百姓生活,就能在守正創新中綻放時代光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