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頭條 > 正文 |
廣西職教出海,拓寬東盟朋友圈 |
2025年03月23日 07:46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姜界峰 編輯:蘇文清 |
“3、2、1,開播!”開學了,中國—泰國跨境商務現代工匠學院實訓基地直播間里,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團隊正通過跨境直播數據平臺實時監測直播動態。隨著場控手勢一揮,20歲泰國青年張照之面前的環形補光燈瞬間亮起,屏幕左下角的AI(人工智能)實時翻譯器同步將泰語講解轉成中文字幕。 在馬來西亞巴生西港,拖輪的轟鳴聲劃破寧靜,牽引著巨型貨輪緩緩靠岸。港口報關大廳內,馬來西亞青年黃杉菀跟著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培訓師蒙志鵬,正熟練地使用智能報關系統,快速錄入貨物信息。 在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實訓基地,越南留學生杜氏瓊莊正全神貫注調試高鐵模擬駕駛系統。這個來自河內的姑娘,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與中方教師探討牽引變電所故障排除方案。 …… 這一個個場景,勾勒出廣西職業教育的升級版——從“借船看海”到“造船闖海”,多年前跟著產業出海的職教力量,如今正以自主標準體系為錨,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從容、路子越來越寬闊。 乘產業東風,廣西技術實力受青睞 走進位于南寧市西鄉塘區的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校園,10余個國家政要在此栽種的桂花樹已枝繁葉茂,實驗大棚里成百上千種農作物長勢喜人。 “廣西農職大走出去的故事,是從賣種子開始的。”每次談起職教出海,廣西農職大副校長梁業勝總會想起20多年前的那個起點。作為全國首所涉農類公辦職業本科大學,也是最早面向東盟國家開展農業職教合作的院校之一,彼時的廣西農職大乘著產業東風,探索出海之路。 “老撾友人最青睞我們的‘南校18’玉米種。”梁業勝回憶說,1998年,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學校率先與越南、老撾、泰國等東盟國家合作,在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農機推廣等多領域培養職業人才。 2013年,由廣西農職大與老撾農林和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同建設管理的中國—老撾合作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在萬象落成。此后,該校先后在多個東盟國家合作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試驗站,累計培育優良品種70多個,示范推廣面積達3000多公頃,培訓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達3000多人次。 與廣西農職大“走四方”不同,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出海之路,多了幾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味。 “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簡稱馬東鐵)開建前,無論投資方還是承建方,都缺乏標準軌的運維管理能力。”柳鐵職院副校長羅小芳回憶說,中馬雙方為此成立了聯營公司,在馬東鐵建設期間,作為承建方的中國交建主動找到學校尋求幫助。 “聯營公司成立只是破題,如何建立運維標準體系才是大考。”羅小芳說,考慮到廣西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以及柳鐵職院擁有“廣西唯一鐵路全專業高職”的亮眼標簽,經歷重重考驗,柳鐵職院最終成為馬東鐵項目的三重角色:既是崗位技能標準的制定者,又是員工培訓體系的搭建者,更是員工錄用評定的關鍵考察者。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國內大批企業積極出海,為職業教育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廣西教育部門拓展海外服務效能,支持20多所職業院校協同行業企業走進東盟國家,主動融入國際人才鏈,服務機械制造、紡織、建筑工程等行業企業在海外發展,成立了28個海外培訓基地,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年均超1萬人次。 標準出海,“授人以漁”的范式創新 “聯合國內企業在越南同安高科技學院贈送教學設備2臺套”“完成電氣系統故障診斷、整車故障診斷與維修2項課程標準建設及認證工作”……開年以來,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好事頻傳。與此同時,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桂海商坊”電商項目也正式落地越南,該校已打造出10個國際化“國商品牌”。 從人才出海到標準出海,廣西職教的海外“朋友圈”不斷拓展鞏固。這,得益于廣西內外兼修,積厚成勢—— 高位推進練好內功,不斷夯實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基礎。自治區教育廳先后制定《廣西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廣西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10余項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重要政策,系統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圍繞廣西重點產業集群,教育部門推動職教資源向產業園區和重點行業聚焦。“在南寧、柳州等地,聚焦現代農業、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等行業,通過整合資源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說。 在此基礎上,通過部區共建、區域聯動,建立交流合作“大平臺”,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打造產教集聚融合先行區,提高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推動中國與東盟合作提質增效,全力建設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共同體。 深度產教協同,為標準輸出提供了源泉和底氣。“授人以漁”的范式創新,正在重塑區域技術生態。 “柳鐵職院已牽頭建立廣西軌道交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持續推動國際化鐵路現代工匠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發展。”在2024年國際化鐵路現代工匠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發展大會上,柳鐵職院黨委書記王漢強表示,隨著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中泰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一個個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鐵路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 在泰國羅勇工業園,柳州職業技術大學開發的《新能源汽車維護技術》泰語課程標準,成為當地職業院校的通用教材;在緬甸仰光,廣西農職大的水稻種植標準使當地畝產提升27%;在越南,廣西交職院與越南同安高科技學院通過“校校企企,四方協同”的建設模式,形成了“1中心3分院”布局,打造人才、技術、標準、資源、設備“五位一體”新能源汽車高技能人才培養品牌。 深挖潛力,工匠學院品牌深入人心 “以前用手機直播,外語產品解說經常卡頓,觀眾平均停留不到30秒。現在不同了!”課堂上,張照之欣喜不已,用手指輕劃觸控屏,屏幕上隨即跳出一組對比數據:單場直播瀏覽量迅速突破10萬+,直接帶動企業增收超6萬元。 “這樣的轉變,是直播間引入AI技術和參與工匠學院AI系列培訓的結果。”廣西國商院國際交流學院負責人劉麗歡說,下一步學校會繼續把國內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向泰國及其他東盟國家輸出。 持續推動創新聯合辦學機制,整合本科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優質資源……迄今,廣西已建設10個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和17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探索專、本、研銜接培養模式,構建中外學位聯授的國際化高層次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和技術標準共建共享,廣西職業教育出海有效解決了合作國產業發展人才缺乏的困局,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品牌深入人心。 “以前需要手動填寫海量表格,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現在有了AI報關系統,效率提高了好幾倍!”作為中國—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現代工匠學院的優秀學員,黃杉菀緊跟產業導師的步伐,運用中國AI技術進行智能報關模擬訓練,且多次參加相關技能培訓。“從紙質單據到智能報關,先進的AI技術讓中馬跨境貿易互聯互通。”蒙志鵬說。 精準對接東盟國家個性化人才培養需求,廣西職業院校積極探索,在專業技能培養中融入文化交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將以中越職教產教聯盟成立為契機,進一步凝聚國內外‘政校行企社’多方合作的智慧和力量,優化創新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多角度、全方位為聯盟提供優質服務。”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李文勇表示,要為中越兩國建設培養出更多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 在印度尼西亞職業教育標準升級項目啟動會上,印尼人類發展與文化事務統籌部副部長沃西托表示,廣西在職業教育領域有著成功的經驗,且柳州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校與印尼有著很深入的合作,產教融合模式是印尼需要學習的優秀典范。 “工匠學院培養出的洋弟子,有很多成了當地搶手的人才,薪資比別人高出三四倍。”站在中老鐵路萬象站臺上,看著滿載大米的列車駛向遠方,廣西農職大教師呂峰感慨道,“這些稻種從試驗站走向田野,正如中國職教品牌在東盟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穗。” 報紙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