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與鯨共舞 潿洲島的蔚藍詩篇 |
2025年03月05日 00:05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余鋒 編輯:楊靈燁 |
視頻剪輯:實習生 劉永珺 素材來源于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 當第一聲春雷撕裂北方的凍土,蟄伏的蟲豸在泥土中悄然翻身;當江南的桃枝被雨水浸透,綻出第一抹粉霞,驚蟄便以天地為幕,奏響了萬物復蘇的序章。 此時,在廣西北海市的盡頭,火山與海浪共同雕琢出一座年輕的島嶼——潿洲島。這里,珊瑚礁在碧波下織就斑斕的夢境,紅樹林的根系盤結成海岸的盔甲,而晚霞染透的海面上,一群神秘的訪客正以優雅的身姿躍出水面。它們是布氏鯨,這片海域的精靈,也是中國近海唯一穩定棲居的鯨類族群。它們的每一次呼吸與翻騰,都在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行。 科研人員正在觀測布氏鯨。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供圖 它們的到來并非偶然。北部灣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魚群如銀雨般躍出水面,甚至“自投羅網”跳上科考船。布氏鯨在此進化出令人驚嘆的捕食智慧:或如“轉圈圈”般旋轉身軀,將魚群“舀”入口中;或結成聯盟,以螺旋上升的水流圍困獵物。最奇妙的莫過于“陷阱捕食”——鯨嘴張開的陰影成為魚群的避難所,卻不知這正是溫柔的陷阱。 在潿洲島與斜陽島之間的海域,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在科考船上架起望遠鏡等觀測記錄設備。自2018年第一次在這里看到布氏鯨以來,這位“鯨語者”的筆記本里,記錄著每一頭布氏鯨的背鰭紋路——如同人類的指紋,獨一無二。 布氏鯨露出海面。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供圖 布氏鯨的回歸,是北部灣生態復蘇的注腳。這幾年來,守護者的隊伍日漸壯大。漁民們組建微信群,實時通報鯨蹤;紀錄片攝影師徐健用鏡頭,定格鯨尾拍浪的瞬間;大學生志愿者許釗源放棄假期,為科考隊記錄數據。就連明星胡歌、劉濤也登上潿洲島,在《一路前行》節目中親手為珊瑚“洗澡”,聆聽陳默講述鯨類保護的緊迫性——畢竟,這片海域曾見證儒艮的絕跡,無人愿讓布氏鯨成為下一個挽歌。 夜色降臨時,科考船仍漂在海上。陳默、龐碧劍等科研專家望向星空,思索那個未解之謎:布氏鯨從何處來?又將去往何方?衛星遙感監測即將啟動,全球學術研討會正在籌備,但答案或許藏得更深——在每個人類選擇與自然相處的瞬間。 布氏鯨在蔚藍的大海中暢游。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供圖 “大海的眼淚變成珍珠,落在我們掌心。”在潿洲島的海岸線上,布氏鯨的呼吸與人類的腳步,正共同編織著一曲蔚藍的史詩。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