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克礎 實習生 劉永珺 梁文琪 攝影制作
2月25日,在賓陽縣洋橋鎮那馬村一座山頭上,一頂頂黃色安全帽在豎起的鋼筋網中忽隱忽現,鋼筋碰撞的“叮當”聲,驚飛了林中早起的白鷺……這里是賓陽縣小型引調水工程的核心工地,工人們正冒著細雨搶抓工期。
“賓陽縣小型引調水工程,屬于賓陽縣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網及水網配套工程二期項目。”賓陽縣水利局副局長農寶凌介紹,整個項目計劃年內要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受益人口達10萬人以上。
這是廣西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項目中的一角,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
玉林市福綿區羅田水廠。
涓涓清流澤民心
飲水問題,是事關群眾的民生要事。
賓陽縣地處廣西中部偏南,水田面積69.1萬畝,旱地面積39.7萬畝,沒有大江大河經過,境內共有中小河流及小溪357條,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27億立方米,約占廣西全區水資源總量的1%,水資源相對較為匱乏,是廣西地表水相對貧乏縣區之一。
“過去,賓陽縣用水大多依賴地下水,尤其在作為工業重鎮的黎塘鎮,地下水抽取過多容易發生地質災害。”農寶凌感慨。如今,賓陽縣經過統籌規劃,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徹底擺脫了依賴地下水的過往,大步邁向“城鄉共飲”新時代。
年初,位于賓陽縣賓州鎮顧明村委覃村的供水一體化的工程二期項目竣工投入使用,這讓曾經靠打井水的覃村人徹底告別用水難問題,打開水龍頭就能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民生之本。去年12月26日,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賓陽大莊支線建成并正式啟動通水,成為首條發揮供水效益的線路。
如今,賓陽縣經過統籌規劃,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徹底擺脫了依賴地下水的過往。截至目前共有11個水工程項目已全部竣工,通過驗收投入使用。
“歡迎,石鷗嶺水庫。“一道大壩橫亙在山腳下,大壩上的幾個紅色大字特別顯目。這里不僅是靈山縣煙墩鎮水廠的大“水缸”,更是萬余名鄉親的“幸福密碼”。2月22日,靈山縣水利局綜合服務站陳吉廣站長迎上前,黝黑的臉龐上掛著質樸的笑容。他指著水廠告訴記者:“2010年,水廠剛通水時日供水量只有990噸,到2020年升級改造后提升到1500噸,覆蓋六局、蓮塘、煙墩、鄧塘、古榕等七個村委,解決了1.2萬人的吃水難題。”
這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水廠,清水池、大口井、凈水器及消毒設備一應俱全。
跟隨陳吉廣的腳步,記者走進水廠控制室,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水質監測數據:濁度0.3NTU、pH值7.1、余氯0.3mg/L。“這些指標全部優于國家標準。”陳吉廣語氣中透著自豪,“過去村民得走幾里山路挑井水,如今擰開水龍頭就能用上放心水。
話音未落,村民李春忍不住插話:“如今全村8000多人都用上了自來水,感覺跟上了城鎮的步伐。”
數據背后是民生的溫度。379.5萬元的投資,不僅讓供水管網延伸至偏遠村落,更通過智能加壓設備解決了山區地勢落差導致的“末端缺水”問題。
賓陽縣清平水庫,發揮著重要儲水供水功能,幾家水廠就在一旁依山而建。
“城鄉共飲”新時代
城鄉供水一體化,不僅要讓居民“喝上水”,更要“喝好水”。南寧市在推進供水設施建設的同時,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統,為供水安全加上了一道“科技鎖”。
2024年8月,南寧市本級投資建設的東山水廠農村供水管網工程項目主廠區和路東線凈水管已建成開始投產使用。
目前,東山水廠為三塘鎮部分村屯提供安全可靠的飲用水保障。該項目采用智慧化監控,可視化操作,提升管理效能,為三塘片區提供了穩定供水保障。
“過去,村里人大多靠打井使用地下水,如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圓滿落地,水管安裝到家門口,打開水龍頭就能用上干凈放心的自來水。”村民覃寶才說,現在的水,清甜可口,泡茶都更香了。
智慧供水,樹立城鄉供水新標桿。
正在建設中的南寧市興寧區農村供水管網工程項目(一期)也是智慧供水的典型標桿。
南寧市興寧區農村供水管網工程項目(一期)總投資8623萬元,該項目接入南寧市綠城水務城市供水管網,建設興寧區五塘鎮五塘社區至七塘村DN600主供水管以及五塘社區、六塘村、七塘村、壇棍村入戶管網,總共174.55千米的配水管路線路和4座加壓泵站及智慧水務系統。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主管以及入村管網的鋪設,預計今年5月底就能夠初步投產使用,覆蓋3.7萬居民。
該項目基于物聯網平臺,將供水環節的各類物聯監測感知設備及智能控制設備高效連接起來,通過接入若干個管網監測點、20座智慧一體化泵站,1000公里管網數據,實時、全面、動態掌握供水流量、壓力、異常數據等運行情況,實現爆管預警、漏損分析,泵站遠程監控、無人值守、水質監測等智能監控,進一步推動全市農村供水智慧化發展,樹立城鄉供水新標桿,大步邁向“城鄉共飲”新時代。
移步玉林市福綿區羅田水廠,這里是玉林市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重點惠民項目之一。該廠設計供水規模為5萬噸/天,是福綿區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網布局三大水廠之一,自去年12月建成投產以來,就與新建的共和水廠和舊的江口水廠發揮起互聯互通、同步供水的作用,解決了福綿區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難問題。
去年12月26日,環北廣西工程賓陽大莊支線建成并正式啟動通水。
一渠活水潤書聲
午后,陽光透過厚厚的云層,灑在靈山縣檀圩鎮中學的操場上,一座高聳的彩虹色水塔格外醒目。
“以前我們喝的是黃泥水。”2月22日,學校后勤處教職工胡俊輝憶起過往,連連搖頭。
檀圩鎮地處喀斯特地貌區,地表水源稀缺,地下水層極深且水質堪憂。多年來,學校僅靠一口老井勉強維持用水,井水渾濁發黃。
冬季枯水期,井水更是幾近干涸,師生們經常要排隊接水。
2024年,靈山縣水利局將檀圩鎮中學納入重點民生工程,投資398萬元實施“石球湖村人飲工程擴網計劃”——將四聯人飲工程的供水管網延伸至校園,并配套建設彩虹水塔及凈化設施。工程于去年4月30日破土動工,歷時4個月攻堅后正式通水。
在學生宿舍,學生隨機擰開一間浴室的水龍頭,水流瞬間傾瀉。宿舍管理處教職工笑著說:“以前學生們洗澡總要掐著時間排隊,現在隨時都有熱水,晚自習回來也能沖個舒服澡。”
通水不僅是解決喝水問題,更是給教育插上了翅膀。
藍天白云之下,彩虹水塔的倒影與教學樓交相輝映。教學樓里,幾名學生正用新安裝的直飲機接水。清泉入喉的剎那,笑聲蕩開——這汩汩流淌的,不僅是跨越山嶺的甘露,更是一方水土對未來的承諾。
去年以來,靈山縣水利局積極爭取中央和自治區資金新建、修護人飲工程,增效改造7個人飲工程和18處人飲維修管護項目全部建成,覆蓋服務人口7.4072 萬人;實施42處人飲管護項目已完工,覆蓋服務人口14.9092萬人。
水通則業興。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推進,不僅解決了居民的飲水難題,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走進八桂大地,一幅幅生態宜居的鄉村全面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自治區水利廳農村水利水電處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自治區水利廳堅持農村供水規模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開展廣西大石山區農村飲水安全提升攻堅行動,通過“兩手發力”統籌落實工程建設資金51.59億元,實現“十四五”期間資金落實量“四連增”,共推進2062個工程開工建設,提升了354.22萬人的供水保障水平。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農村人口比例達到90.6%和40.1%。
記者手記:
水網聯通的經濟效應
王克礎
跨山引水載史冊,引泉澤民利千秋。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衡量區域發展均衡性的重要標尺。賓陽縣作為廣西地表水相對匱乏區域,長期依賴地下水的歷史折射出資源型缺水的現實困境。過去打井取水是不得已,如今全區通過管網擴網借水,既保護了地下含水層,又實現了資源集約利用。
南寧市推行“智能監控+遠程值守”的模式,通過實時監測2000余個水質指標,系統可自動啟動凈化程序;爆管預警模塊能在30秒內定位故障點,較傳統人工排查效率提升40倍。
自治區層面推行的“工程管護42處覆蓋14.9萬人”舉措,則將維修基金納入水費構成,形成“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這種將建設投入轉化為運營能力的思路,使供水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22%,服務年限延長至25年以上。
這些技術創新背后,是城鄉基礎設施標準統一、服務均等的制度性突破。
從賓陽工地澆筑的混凝土基座,到靈山水廠跳動的監測數據,再到玉林福綿區三大水廠的互聯互通,廣西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治水新篇”。這些投資幾十億元的民生工程,其意義遠超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它通過以水為媒,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自治區水利廳數據顯示,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提升使鄉村旅游收入年增長19%,印證了“水通則業興”的發展邏輯。
當汩汩清流潤澤八桂大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水管里流淌的自來水,更是城鄉融合發展浪潮中奔涌的生機與希望。
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