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全媒體策劃 > 融媒體產品 > 正文 |
廣西煙火·年味一道菜⑥丨苗味珍寶辣椒骨 |
2025年02月17日 08:0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編輯:凌聰 |
新聞眼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廣西云-廣西日報特別推出“廣西煙火”專欄,記錄煙火人生里平凡者的故事。第三期“年味一道菜”系列報道,帶您走進廣西14城,探尋各地最具特色的年味菜,感受深藏在八桂人家的煙火溫情。 辣椒骨是苗家的風味特產,是將所殺的豬、牛、羊等動物骨頭舂爛,拌上干辣椒粉、酒、鹽等佐料,置于壇內密封,經半月以后(封存時間越久越好)可烹飪食用的美食。視頻由隆林各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攝制 2月9日,破曉時分,微光悄然溜進隆林各族自治縣豬場鄉苗寨。銀飾碰撞,那清脆聲響,仿若山間清泉淌過石間,一下又一下,悠悠然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村寨。 身著絢麗節日盛裝的各民族同胞,似春天里爭奇斗艷的花朵,在村寨的空地匯聚。蘆笙奏響,舞步蹁躚,那歡快的旋律,如同春日的暖陽,暖到了每個人的心坎上。一旁的游客們沉醉其中,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 隆林,這片土地從來不缺熱鬧。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仡佬族“嘗新節”、漢族“泡湯節”,歲歲年年,讓這里的壯、漢、苗、彝、仡佬五族同歡,美食飄香,情誼在笑語中升溫。 抬眼望去,遠山如墨,云霧似紗,裊裊炊煙從屋頂緩緩升起,溫暖而寧靜。 廚房里,爐火正旺,熱油在鍋中歡騰,“噼啪”作響。55歲的苗族村民楊虎奶,手持鏟子,攪動著熱油,笑意盈盈:“客人來了不上辣椒骨,受怠慢的是客人;家里做的辣椒骨不好吃,害羞的是主人。這可是咱苗寨團圓飯的必備,開胃得很!” 話音剛落,一盤辣椒骨滑入油鍋,辣椒的熱辣與骨料的醇厚瞬間交融,香氣四溢,濃郁的香氣在屋內縈繞,仿佛一首熱情的歌謠。 辣椒骨,苗家的風味瑰寶,香氣馥郁,口感鮮酥、辣而不燥,既能驅風寒,又能促進血液循環,深受各族人民喜愛。苗族人親切地稱它為“埃敲”,壯、漢、彝、仡佬族同胞則直呼其為辣椒骨。 關于“埃敲”的由來,隆林流傳著許多故事。 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對苗族夫婦,日子清苦,只有過年殺年豬時,才能吃上肉。看著剩下的骨頭,他們舍不得丟棄,便搗碎,加入辣椒、鹽巴、酒等調料,放入壇中腌制。一個月后用來待客,竟收獲滿堂稱贊。消息傳開,苗家人紛紛效仿,過年腌制辣椒骨的習俗,就此在苗家代代相傳。2018年,隆林辣椒骨制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制作辣椒骨,是一場飽含儀式感的傳承。楊虎奶自幼跟隨長輩學習,經驗十足:“春節前,選新鮮、無雜質的豬骨頭,洗凈血污,舂碎成顆粒,再與辣椒粉等調料拌勻,這樣腌制才入味。” 壇封日久香愈濃,辣椒骨出滿屋香。辣椒與骨料在壇中沉睡,與時間對話,在歲月的滋養下,愈發鮮亮香醇。待月余啟封,辣香裹挾著骨香撲鼻而來,成就這道人間美味。 “小時候家里窮,很少吃肉,是媽媽做的辣椒骨,讓我們常能聞到肉香。”楊虎奶的兒子回憶往昔,滿是感慨。如今生活富足,但母親依舊講述著辣椒骨的故事,提醒著后輩,幸福要靠雙手創造。 辣椒骨,可煮、蒸、燉、炒,佐以蔬菜、豆腐等食材,更顯風味之妙。它不僅是苗家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堅守,更承載著苗族的文化與智慧。如今,它以獨特魅力,吸引著八方游客,成為隆林的特色產業。 “隆林黑山羊、黑豬、黃牛,都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為我們做辣椒骨提供了好食材。”楊虎奶的徒弟熱情地向游客介紹。 窗外,歌聲、裙擺與火苗交織;屋內,一盤辣椒骨端上桌,火紅的辣椒油裹著碎骨,點綴著翠綠蔥花,在燈光下誘人奪目。楊虎奶給大家盛上辣椒骨,高聲祝福:“新的一年,大家都要像辣椒骨一樣,紅紅火火!” 四季更迭,如今糧菜肉果豐盈,餐桌豐盛已成常態。但在隆林的每一處角落,辣椒骨從未缺席。它留在舌尖的,不只是味道,更是對家、對傳統、對過往歲月的深深眷念。 辣椒骨,這道用時光醞釀的美食,封存了味覺記憶,沉淀出歲月的美好,時刻提醒著人們,莫忘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珍寶。 報紙版面截圖。 總策劃:劉昆 總統籌:文彩云 統籌:陳丹平 劉斌 駱怡 記者:凌 聰 通訊員 莫雅雯 黃仁雄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