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圖片頻道 > 高清圖集 > 正文 |
古渡新貌慰忠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之全州篇 |
2024年12月01日 08:25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作者:見習記者 施洋洋 記者 李家健 編輯:鄧色迎 高雅 |
視頻拍攝:馮耀華 剪輯:楊康 屏山渡、大坪渡、鳳凰嘴渡、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 一個個紅色名字,一處處紅色地標。 如今,一條嶄新的騎行綠道將它們緊緊相連。 “綠道全長25公里,寓意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全州段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鄧連芳介紹。 近日,記者來到全州縣探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感受這里強勁的紅色脈動。 全州縣大坪渡口全景。記者 徐天保 攝 一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在全州縣布局有“1+1+4”項目。 “1+1”重點項目,分別是血戰湘江長征歷史步道示范段建設項目、全州湘江戰役渡口遺址群保護展示項目。 4個一般性項目,包括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游客服務中心、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紅軍路、紅六軍團西征清水關紅色旅游基礎設施、紅三十四師文塘戰斗遺址紅色旅游基礎設施。 大坪渡口是全州歷史上有名的古渡,當年紅一軍團就是從這里搶渡湘江。電影《長征》曾在這里取景拍攝。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以來,我們對大坪渡《長征》取景影視基地作了加固修復,設置了《搶渡》《向導》兩組主題雕塑,還建設了親水平臺,修建了驛站、步道、亭子等,游客可以坐在亭子里覽湘江美景、憶紅色歷史。”鄧連芳告訴記者。 兩組雕塑極富沖擊力。《搶渡》雕塑刻畫紅軍戰士或背著步槍,或挎著大刀,或高舉火把,步伐鏗鏘,踏著浮橋向對岸飛奔;《向導》雕塑展示當地群眾做向導,幫助紅軍突破敵人封鎖……漫步大坪渡口,紅軍搶渡湘江的驚心動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為了渡過百米寬的水面,革命先烈是怎樣的艱苦卓絕。 電影《長征》在大坪渡口的拍攝基地舊址。記者 徐天保 攝 大坪渡口主題雕塑之一《向導》。記者 徐天保 攝 “每到節假日和周末,不少游客、研學團隊會來到這里開展重走長征路等活動。”鄧連芳說,隨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的推進,周邊群眾也一同受益。 “我家就在公園里。”53歲的張家村村民張嗣兵站在家門口熱情地跟記者打招呼。他見證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從無到有,也深切感受到公園給附近村民生活帶來的變化。 “誰能想到家門口就能有一個這么好的公園,許多村民都要去公園跳舞。”張嗣兵告訴記者,公園的建設記錄著紅色歷史,也帶來生活環境的巨大改善,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 二 近年來,全州縣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紅色教育資源,打造“紅色大課堂”。 記者穿過才灣鎮米花山層層樹林,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映入眼簾。 “他們是一群年輕人,為了新中國,為了革命信仰,犧牲在這里……” 墓前,80歲的蔣石林正在給才灣鎮天湖小學的少先隊員講述紅軍烈士墓的故事。 “爺爺,你知道他們的家在哪里嗎?” “他們的家就在這里。” “那你認識他們的家人嗎?” “我們就是他們的家人。” …… 蔣石林一家守護紅軍墓,已歷經五代人。 當年,湘江戰役結束后,蔣石林的爺爺蔣忠太在上山砍柴途中發現7名年輕紅軍的遺體。蔣忠太十分不忍,跑回家取來工具,偷偷將他們埋葬在米花山上,并叮囑后人代代接力守護好紅軍墓。 蔣石林不僅帶著兒子、孫子守好紅軍墓,還義務向游客講述紅軍故事。而像他們這樣自覺給大家講述紅軍故事、長征故事的人正越來越多。 蔣石林向天湖小學少先隊員現場教學。記者 徐天保 攝 天湖小學少先隊員邊走邊聆聽蔣石林講紅色故事。記者 徐天保 攝 在鳳凰嘴渡口附近的和平紅軍小學,擔任“紅領巾講解員”的小學六年級學生伍嘉嘉、鄧雅倫、李澤青,一板一眼地向記者講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歷史。 “1934年12月1日,紅八軍團從鳳凰嘴渡口搶渡湘江。”站在示意圖前,鄧雅倫熟練地指著紅軍行軍路線解說,“頭頂有敵機轟炸,后有窮兇極惡的追兵,數千名紅軍犧牲在這里,江水被紅軍鮮血染紅……” 說及傷亡人數,鄧雅倫神情從肅穆轉為悲傷,聲音哽咽。 校長雷雨說,2018年至今,和平紅軍小學已經培養出300多名“紅領巾講解員”。同學們為能講解湘江戰役故事感到光榮,學習熱情高漲。 全州縣鳳凰鎮和平紅軍小學的“紅領巾講解員”,有板有眼地向記者講解湘江戰役歷史。記者 徐天保 攝 鳳凰嘴渡口的村民,向記者講述當年紅軍搶渡湘江的故事。記者 徐天保 攝 當前,全州縣正借助湘江戰役紅色文化資源與紀念園平臺,精心編織紅色網絡,活化利用紅色資源,拓展研學體驗項目,豐富紅色教育內容,進一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讓長征精神于斯地賡續傳承,讓來者皆受紅色教育濡染,成為紅色文化踐行者與弘揚者,在新時代長征路上奮勇前行。 位于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已經成為廣大黨員干部、青少年開展紅色研學的熱門地點。全州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 昔日紅軍長征地,如今遍開幸福花。 “我們推動湘江戰役紀念設施與生態山水、休閑康養、歷史人文等旅游資源有機融合,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州縣委主要領導介紹。 該縣以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建設為契機,將紅色資源變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動能,打造“紅色地標”40多處,運用“紅色旅游+”理念,策劃“紅色旅游+鄉村振興+文化+生態+工業+研學”紅色旅游項目22個,拓寬紅色旅游產業鏈,構建形成“一心·兩帶·三區”的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格局。今年前三季度,共接待游客691.79萬人次,旅游消費69.86億元,其中紅色景區接待400萬人次,占全縣接待游客57.82%。 縣城南面的枧塘鎮萬畝富硒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基地,號稱“南方吐魯番”。工人正在修剪枝條,進行冬季管護。每年葡萄上市時節,全國各地的收購商競相前來采購,慕名到此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觀景臺、采摘通道、騎行綠道、葡萄文化長廊……枧塘鎮將生態景致、休閑養生、葡萄文化等元素融合,建成生態觀光農業,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全州縣枧塘鎮萬畝富硒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基地。全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該縣緊緊抓住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新機遇,以城西工業園區為依托,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構建“一區多園”工業園區布局,形成輕紡鞋業制造、生態食品加工、綠色資源開發三大主導產業園區。 走進工業集中區,柏油路縱橫成網,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生產車間的自動化流水線高速運轉。集中區現有企業114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43家;有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自治區、桂林市“專精特新”企業5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 全州生態食品加工產業園區米粉加工車間一角。全州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偉大長征精神的激勵下,革命老區一定會不忘初心,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路上取得更大發展、綻放更大光芒。 報紙版面截圖。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