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梧州 > 正文 |
八桂視點 深度調查丨看梧州粵劇如何重現芳華 |
2024年11月11日 09:23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作者:梁乾勝 陳堅 蔣子羿 王淑瑤 編輯:吳曉雨 |
新聞眼粵劇是嶺南地區重要的地方劇種,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梧州是廣西東大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山水相連、文化相融、語言相通,是嶺南文化和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更是粵劇傳入廣西的第一站、粵劇流行的核心區域之一。2015年,梧州粵劇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梁乾勝 通訊員 陳 堅 蔣子羿 實習生 王淑瑤 2024年梧州·粵港澳大灣區粵曲(折子戲)邀請賽。 調研主題:梧州市如何傳承與發展粵劇文化 調研關鍵詞:政策保障 融合創新 創排精品 調研時間:2024年10月 調研地點:梧州市 1月1日廣西日報要聞2版八桂視點“1+1”消息報道。 11月11日廣西日報“八桂視點”報道版面。 2024年梧州·粵港澳大灣區粵曲(折子戲)邀請賽圓滿收官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梁乾勝 本報訊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梁乾勝)11月6日晚,梧州市文化中心的演出大廳里座無虛席,為期2天的2024年梧州·粵港澳大灣區粵曲(折子戲)邀請賽在此收官。經過兩天的精彩角逐,最終南寧市群眾藝術館的鄭遠杰、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的黃穎嫦獲粵曲專場一等獎;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的梁永棋、梁軍鳴獲折子戲專場一等獎。 據介紹,本次比賽是2024年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配套活動之一。11月12日至14日,以“推動梧州市打造嶺南歷史文化名城 加快廣西文化旅游強區建設”為主題的2024年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將在梧州舉行。大會舉辦“1+6+5”系列活動,即1場集中會議,6項大會配套活動,5項梧州市持續舉辦的文化旅游體育活動。 梧州是廣西粵劇文化最為活躍的地區,粵劇也成為梧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近年來,梧州市從粵劇保護、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等方面傳承發展粵劇,提升梧州粵劇在廣西、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形成了活起來、傳下去、創精品、出名家的良性戲曲藝術生態,為粵劇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搭建了廣闊的平臺。“這次我有幸在梧州和廣西、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外的粵劇演員同臺演出,收獲頗豐,學習到了更多的表演技藝。”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粵劇演員梁永棋深有感觸地說。 看梧州粵劇如何重現芳華 視點提要 “鏘鏘鏘……”鑼鼓聲震天響起。舞臺上,武生一聲斷喝,長袍翻卷如龍;旦角水袖飛揚,步步生花。 舞臺下,觀眾屏息凝神,掌聲此起彼伏。11月5—6日,2024年梧州·粵港澳大灣區粵曲(折子戲)邀請賽一開場,即贏得滿堂彩。 粵劇是嶺南地區重要的地方劇種,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梧州是廣西東大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山水相連、文化相融、語言相通,是嶺南文化和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更是粵劇傳入廣西的第一站、粵劇流行的核心區域之一。2015年,梧州粵劇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新時代,如何推進粵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何推動粵劇適應市場規律,有效吸引更多群眾? 政策保障 解決“人才斷層” “巧手啊,懂結網兒識寫詩賦……”國慶假期,梧州騎樓城的舞臺上,粵劇《花好月圓》徐徐開演。旦角輕展水袖、眼眸流轉,生角沉穩剛毅、唱腔婉轉,將觀眾帶入一段久遠的嶺南故事中。 現場粵韻縈繞,掌聲與叫好聲此起彼伏,將整場演出推向高潮。 然而,在如此動人的表演背后,梧州粵劇與全國許多地方傳統戲劇一樣,也曾一度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嚴峻挑戰。“自2009年起,我們就再也招不到專業粵劇畢業生了。”梧州市演藝公司負責人無奈地說,公司只能從社會上挑選粵劇愛好者,且投檔人數寥寥,更何談擇優。 人才的缺失讓梧州的粵劇發展舉步維艱,大量經典劇目無法重現,24—35歲的優秀一線演員相繼流失,梧州粵劇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演員黃穎嫦在《女巡按審婚》中的扮相。 為了傳承這門嶺南藝術,梧州市成立了粵劇普查小組,開展粵劇演出情況、社團概況、劇本曲譜等資料的系統收集,逐步形成粵劇檔案庫,使60部經典劇目、28部新編劇目得以完整保存。同時,梧州市政府出臺了《高層次人才激勵和培養暫行辦法》《關于傳承發展粵劇文化(藝術)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實施“文化賦能”工程,對獲得國家級榮譽的劇目和常態化演出節目提供補助,以此激勵和支持粵劇人才的培養。 “借著政策扶持的東風,粵劇在梧州釋放了新的活力。”梧州粵劇團的一名老演員感慨地說。如今,在一系列政策保障下,這門嶺南藝術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鏗鏘的鑼鼓聲響起,一揮袖,一踏步,一轉扇,同學們身穿粵劇校服,整齊劃一地將課桌操與粵劇身段巧妙融合。 這是梧州市第十一中學舉行粵劇課桌操的一個生動畫面。粵劇課桌操、粵劇校歌、粵劇身段操……該校作為全國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和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示范學校,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創意滿滿的節目多次在全國和全區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獎。 粵劇進校園活動旨在培養粵劇苗子。李鴻榮/攝 “粵劇課是我們學校的特色課,該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成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該校黨總支書記湯偉良說。 梧州是全區最早實現粵劇進校園全覆蓋的城市。學校將粵劇身段融入課間操中,累計培養了40多萬名學生戲迷。據統計,2023年,該市共開展粵劇進校園活動18場,惠及師生7170人次;今年以來,已舉辦該活動10場,惠及師生7300人次。 傳承粵劇文化,關鍵在于抓住青少年。近年來,梧州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廣體旅局和市演藝公司等單位聯合開展“粵劇進校園”活動,旨在培育粵劇苗子、傳承粵劇藝術。該活動已連續開展8年,梧州市演藝公司的演員們深入全市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普及粵劇知識、展示粵劇文化精髓,為粵劇藝術的延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靈魂之一,梧州作為嶺南歷史文化名城,粵劇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粵劇傳承人陳靜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粵劇事業的發展,始終堅守在粵劇舞臺上,既是粵劇的忠實守護者,也是這段文化傳承的見證者。 近年來,梧州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聘請經驗豐富的老藝人指導年輕演員,不斷提升演員的表演水平。例如,聘請粵劇名家歐凱明為梧州粵劇團的名譽團長,帶領年輕演員鉆研粵劇,將傳統粵劇的精髓傳授給新一代。 “粵劇要活下去,除了本地藝術家的支持,還要向外借力。”梧州市演藝公司在培養演員上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策略,邀請粵劇界名家前來授課,派出優秀青年演員到廣東粵劇院跟班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同時,公司與廣西藝術學校合作,開設“梧州粵劇班”,聯合培養粵劇苗子,充實人才儲備。目前,兩期“梧州粵劇班”已招收學生29人、畢業22人。 此外,該市還設立了戲曲公益培訓班,培養出一批如林子涵、李玥明、陳李婷等“小梅花”和謝伊懿等“小牡丹”曲藝人才。 為更好地推廣和保護粵劇,梧州市于2017年建立了粵劇保護與傳承基地,定期舉辦非遺公開課、經典折子戲展演、粵劇名家分享會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參與。 “全區只有梧州保留了粵劇團的完整編制,‘生旦凈末丑’各個角色皆由本團演員擔當。”梧州市演藝公司總經理梁向光說。 目前,梧州市有梧州粵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人、梧州粵劇臉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人,其中,自治區級3人、梧州市級13人。 融合創新 解決“觀眾斷層” 粵劇、藤縣獅舞、龜苓膏、冰泉豆漿……這些富有梧州特色的瑰寶,不僅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精髓,更承載了悠久的歷史,具有獨特的風情。 如今,外地人來到梧州,若不看一場粵劇,便仿佛未曾真正觸碰到這座城市的靈魂。 “在現代社會,能不能吸引新戲迷和年輕人,關系到粵劇的生存發展。”梧州市粵劇團主要負責人說,隨著時代發展,粵劇和許多劇種一樣,陷入觀眾斷層等困境。 面對當前的困難,梧州給出的答案是:強化文化陣地建設,深入群眾生活,融入文旅發展,善用互聯網平臺,擴大粉絲群體,提升影響力。 “南派把子”市級非遺傳承人梁永棋在《九寶蓮》中的扮相。 11月5日晚,在梧州市文化發展中心劇場,記者遇到了正在觀看折子戲的兩名少年。“我們經常在騎樓城、景區以及線上看粵劇。”兩名少年告訴記者。原來,他們是當地某小學的粵劇社團成員,當晚跟父母一起來看粵劇表演。 在粵劇文化走向大眾、貼近年輕人的過程中,梧州采取了多元化措施,使粵劇煥發出新的生機。 目前,梧州粵劇正通過進鄉村、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逐漸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觀眾,加入“粉絲群”。 “這幾年,我們經常在節假日開展瀕危劇種下基層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粵劇表演是首選節目。”梧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藝術科科長方雪微介紹。 據統計,2023年至今,梧州已舉辦了6830場基層文化惠民演出,惠及群眾123.17萬人次,其中,粵劇隨活動演出千余場,向萬千觀眾展現了粵劇風華。 梧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多個景區成為粵劇表演的新舞臺,使粵劇文化和旅游資源相得益彰,為梧州的粵劇傳承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通過粵劇演出與本地旅游資源的結合,吸引更多游客親身感受粵劇魅力。” 蒼梧縣戲曲非遺展示吸引了許多觀眾。潘紹珊/攝 拓寬傳播渠道,讓粵劇在新媒體時代煥發光彩。梧州組織縣市區特色戲曲唱作者,開展采風、培訓活動,培育了一批戲曲新媒體賬號;通過短視頻等傳播形式,進一步擴大粵劇的傳播范圍,增強了粵劇在年輕群體中的認知度和吸引力。 創排精品 講好梧州故事 粵劇《風雨騎樓》《抉擇》榮獲廣西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風雨騎樓》摘得第九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小戲《凜冽素秋》、現代粵劇《警魂》等分別在廣西劇展中多次奪得桂花金獎……這一項項獎項印證了梧州粵劇在新時代發展的韌勁。 “在各方努力下,這些大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梧州市演藝公司副總經理羅醒宇說。 梧州粵劇團成立于1951年,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潘楚華為代表的梧州粵劇團演員們,曾在廣州連演三周《女駙馬》,場場爆滿。隨后,他們數度赴香港、澳門演出,成功打響梧州粵劇品牌。潘楚華也因此享有“廣東紅線女、廣西潘楚華”的美譽。 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粵劇創作質量和產量雙雙下滑,傳統藝術面臨嚴峻挑戰。 如何破局?梧州走“精品化”之路,打響品牌。近年來,梧州市每年排演一部粵劇大戲,聚焦嶺南文化、紅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歷史、人物和細節,以藝術手法提煉升華,為粵劇精品打開格局。該市先后創排《關冕鈞·鐵路夢》《抉擇》等劇目,多次獲得廣西“五個一工程”獎、銅鼓獎及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梧州粵劇逐步走出廣西,講好梧州故事、廣西故事乃至中國故事。 在打造精品的同時,梧州也注重“走出去”和“引進來”。“哐哐哐……”隨著節奏緊湊的開場鑼,《九寶蓮》《金鎖緣》等經典粵劇正式開演。梧州市演藝公司受邀參加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的“粵劇在周末”活動,在深圳戲院連續上演4場梧州特色經典粵劇,用梧州本土元素演繹傳奇故事,傳唱清雅粵韻。 近年來,梧州粵劇團堅持參加廣州的“羊城粵劇節”“粵劇文化廣場”等演出,深受當地粵劇票友的歡迎。同時,梧州粵劇團積極到港澳以及東南亞交流演出,進一步提高梧州粵劇文化的影響力。 引進來,擴大梧州粵劇知名度。為提升梧州城市文化影響力,達到“辦好一個節,宣傳一座城”的效果,梧州市通過舉辦粵劇節,使粵劇文化深入人心,品牌效應日益顯現。目前,梧州市已成功舉辦4屆廣西(梧州)粵劇節。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第三屆廣西(梧州)粵劇節“梅花綻放 薪火相傳”的開幕式上,8名來自廣東、廣西的梅花獎演員同臺演出,如此眾多的梅花獎演員齊聚,這在廣東的粵劇舞臺都沒有出現過。 梧州在傳承粵劇精髓的同時,融入互聯網思維,為傳統粵劇注入現代活力。通過“粵劇+互聯網”“粵劇+流行音樂”“粵劇+說唱”等跨界融合與創新,該市推出《臻寶賦》《傳承》《摘星少年》《六堡清心》等多樣化作品,拓寬了粵劇的表現形式。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行思八桂 粵韻流芳煥發時代光彩 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藝術價值。1951年6月,梧州粵劇團正式成立,經過73年的風雨歷程,涌現出以潘楚華為代表的多位粵劇領軍人物,排演了以《女駙馬》為代表的多部粵劇經典,成為粵港澳甚至東南亞頗有影響力的劇團。199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同意梧州粵劇團在區外或對外演出時可用“廣西粵劇團”名稱。近年來,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黨政主要領導主動謀劃、推動梧州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梧州市文廣體旅局堅持文化賦能,多措并舉,推動梧州粵劇薪火相傳,煥發時代光彩。 創排粵劇精品,激發內生動力 梧州推動出臺《關于傳承發展粵劇文化(藝術)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為梧州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這些政策不僅明確了粵劇傳承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還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粵劇院團、藝術家及廣大戲曲愛好者積極參與粵劇的傳承與創新。 梧州深入挖掘嶺南文化、六堡茶文化、紅色文化、騎樓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堅持每年排演一部粵劇大戲,達到“以劇養團、以劇養人”的目的,涌現了一批具有梧州特色的精品劇目。粵劇《風雨騎樓》不僅展現了梧州騎樓文化的獨特風貌,還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精湛的表演藝術,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贊譽。此外,粵劇《抉擇》《警魂》等作品也獲得了多項國家和自治區大獎,進一步提升了梧州粵劇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推廣戲曲藝術,強化宣傳教育 為普及粵劇藝術知識、擴大梧州粵劇知名度,梧州堅持開展粵劇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活動,通過文藝演出、展覽、講座、教學培訓等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講授梧州本地戲曲藝術知識,傳授戲曲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其中粵劇進校園活動是全區最早全覆蓋的城市,近三年共開展戲曲三進活動300多場次,惠及群眾17萬余人次。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粵劇藝術的傳播渠道和受眾范圍。這些活動不僅讓廣大群眾了解了粵劇藝術的魅力,還激發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加強對外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 梧州加強與粵港澳等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粵劇節、參加國內外戲曲賽事等方式,展示梧州粵劇的魅力和風采,現已成功舉辦多屆廣西(梧州)粵劇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粵劇藝術家和愛好者的關注和參與。2019年,粵劇《抉擇》《風雨騎樓》在國家話劇院演出,是梧州粵劇團自成立以來首次進京演出。粵劇《抉擇》參加由中宣部和文旅部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演,并作為廣西唯一入選劇目參加由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體現了梧州粵劇在廣西的地位和實力。同時,梧州開展港澳以及東南亞的交流演出,進一步提高梧州粵劇文化的影響力。 培養后繼人才,夯實傳承基礎 梧州通過設立獎學金、提供實習機會等方式,鼓勵和支持青年學生投身粵劇藝術事業。采取“傳、幫、帶”和名師帶徒精準施教,讓已退居舞臺一線的老藝人充分發揮余熱,還聘請了歐凱明(廣州粵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二度梅花獎獲得者)為梧州粵劇團名譽團長,以指導排劇、講授技藝等方式,不斷提高演員的業務水平和從業道德水平。如今,一批批具有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粵劇人才為梧州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粵劇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梧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