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廣西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石榴結籽心連心 八桂兒女一家親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覃文武 廖志榮 通訊員 黃偉勇
民族工作,關乎大局。
“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時殷殷囑托,表達了對廣西5700多萬各族兒女的關心和厚愛,表達了對廣西更加繁榮穩定、各民族更加團結和諧進步的期望和信心。
在8月27—28日舉行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民族工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對廣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持續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今年召開的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作出“鞏固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決定,進一步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系建設。八桂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愈開愈艷。
聚力培根鑄魂,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百色靖西市龍邦鎮護龍村是個壯族村寨,是遠近聞名的“國旗村”,不少村民家的窗戶下就是國境線。“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邊境線上,不僅為邊境增添色彩,更重要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麻元波表示。
據了解,護龍村以“國旗工程”為抓手,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課,成立基層黨員和少先隊員護旗隊、護碑隊,組織黨員干部、民警、邊民、學校師生常態化開展“愛國旗護界碑”主題教育。2002年起,廣西在全國首創實施“國旗工程”,先后在邊境一線、海疆一線和少數民族鄉的行政村建設了國旗臺(桿)。
如今,全區1513個國旗工程點常年懸掛國旗,成為千里邊境線上的絢麗風景。
“要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時強調。
桂林市回民小學是國家評定的廣西第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試點學校。“要培養孩子們樹立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不要讓孩子們只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每個從學校走出去的孩子成為民族團結的一顆種子。”校長蒙然說。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過程中,廣西始終把推進民族文化繁榮作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建設各民族共享共樂的精神家園,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壯鄉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
近年來,廣西積極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消費品牌,“壯族三月三”已成為傳承和弘揚廣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惠民活動向基層延伸,形成村村建陣地、鄉鄉搭舞臺和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的群眾文化新格局。
深入挖掘廣西特色民族文化內涵,創作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的藝術精品。電影《劉三姐》風靡海內外,“印象·劉三姐”首開國內大型實景演出先河;今年彩調劇《新劉三姐》等作品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名單;《八桂大歌》《碧海絲路》等13部舞臺精品榮獲“文華獎”;廣西兩臺劇目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評獎奪得3項大獎,其中壯劇《百色起義》榮獲最佳劇目獎、最佳導演獎,音樂劇《血色湘江》獲舞臺美術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連續舉辦22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學桂軍、漓江畫派等成為亮麗文化名片,去年廣西3部作品《駐村筆記》《人間消息》《被風吹過的村莊》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廣西沒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沒有巖畫類世界遺產這兩項“零的突破”;興安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壯族霜降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