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山東省濟南市開幕,主題為“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促進世界糧食安全”。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面臨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加快行動,切實減少世界糧食損耗。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此同時,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從收獲到零售各環節全球糧食損失率達14%,零售、餐飲和消費環節浪費率達17%,年損失達4000億美元,相當于12.6億人口一年的口糧。“如果單純增加產量而不解決浪費問題,無法解決人口饑餓問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駐華代表馬泰奧表示。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2020年,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解決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我國乃至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我國糧食生產受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增產空間有限,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到那時誰也救不了我們。節糧減損就是增產,保障糧食安全,必須一邊增加糧食產量,一邊促進節糧減損。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節糧減損,把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節糧減損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通過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持續推進糧安工程,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建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推廣糧食產后減損技術,不斷提升科學儲糧減損能力。“十三五”期間,每年糧食產后流通環節減少損失約1300萬噸。國家大力倡導“光盤行動”,整頓“吃播喝播”,加大力度遏制“餐桌上的浪費”,在全社會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氛圍。今年4月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更是以法律形式為全社會確立了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些重要舉措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作出了積極貢獻。
糧食安全事關全人類生存,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事情,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努力促進節糧減損,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以高度負責的態度、開放合作的理念、務實有力的舉措,與各國一道扎實推進糧食減損。2020年11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上,中方提出倡議,建議適時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今年9月,來自世界上48個國家、國際組織、企業、非政府組織共150名代表,齊聚中國濟南,出席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圍繞“減少糧食損失浪費 促進世界糧食安全”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取得了行動減損、機制減損、平臺減損、生產減損等10項減損共識成果。會議發布的《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提出:二十國集團作為全球重要引領力量,將推動糧食減損工作,凝聚全球智慧,與世界各國攜手維護國際糧食安全與營養,促進糧食系統轉型,加速實現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創造零饑餓、無貧困的美好世界。
糧食安全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內容,零饑餓、零貧困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愿景要成為現實,需要不懈的努力。我們希望各方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攜手合作,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實現零饑餓、零貧困目標貢獻力量,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