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人民建議中的人民熱情和人民智慧,會鼓勵和帶動更多人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實現社會共治
2021年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歲生日,上海市民也會迎來一個好消息:《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若干規定》將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專門促進和規范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該規定對人民建議的辦理機構、征集方式、落實轉化、鼓勵參與等方面都作出了詳細規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好不好、方向偏不偏、城市美不美、發展快不快……城市治理涉及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民的感受無疑最直接,他們也因此更有發言權。問題是,說者“有心”,聽者是否“有意”?
作為最早開展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城市之一,上海不僅愿意傾聽,而且善于傾聽。10年前,上海市信訪辦設立人民建議征集處。據統計,人民建議占信訪總量的比例已從2012年的6.5%上升至2020年的30%,采納率也從58%一路攀升至98%。去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正式揭牌。過去的一年間,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共接收處理群眾意見建議事項兩萬余件,內容涵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向市委、市政府上報人民建議事項175件,職能部門采納率達98.3%。
比愿意聽更重要的是愿意做。上海市的人民建議數量,是伴隨著職能部門采納率同步增長的。這種局面很容易理解:對于市民來說,看到自己的意見建議被重視和采納,不僅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能夠激發更多參與公共管理的熱情;對于政府來說,越來越多的市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不僅可以得到更加翔實的政策反饋,而且可以形成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這本身就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有力保障。從這種意義上看,人民群眾的“好聲音”,就是城市治理的“新引擎”。
上海為人民建議立法,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明確了“怎么聽”和“怎么做”之后,上海需要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讓成功經驗制度化、讓積極效應規模化。新規明確,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工作遵循“傾聽民意,廣納民智;暢通渠道,便捷高效;推動轉化,優化治理;公開透明,接受監督”的基本原則。傾聽民意是為了廣納民智,暢通渠道才能實現便捷高效,推動轉化是為了優化治理,公開透明旨在接受監督。新規闡明了為什么傾聽民意、怎么傾聽民意、傾聽之后怎么做、做不好怎么辦等一系列問題,環環相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與可操作性。
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首先就要提高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興趣和信心,第一步就是確保市民“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對此,上海新規提出了兩個原則: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和重大民生問題,根據需要開展專項征集,并逐步實施目錄管理;對于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方面的人民建議,及時、快速收集、轉送、匯總、分析,提高人民建議處理的時效性。兼顧常態化管理與突發事件應對,主動征集與快速反應相結合,可以確保公共事務與群眾商量、請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判。
隨著數字科技的飛速發展,推進數字化轉型是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打造數字政府是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必然選擇。按照上海新規,人民建議征集信息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實現議題發布、建議接收、辦理反饋、信息查詢、公眾評價等功能,并接入“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平臺;同時依托市大數據資源平臺,推進人民建議征集工作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點是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大數據資源平臺的統一運營下,不僅意味著優化人民建議的渠道和體驗,而且意味著重塑政府的管理模式。由此,不僅需要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而且需要以更透明的體系迎接更廣泛的監督。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上海此次立法不僅填補了城市治理中的一項空白,而且開風氣之先。近年來,公眾參政議政的熱情不斷高漲,而重視人民建議中的人民熱情和人民智慧,無疑會鼓勵和帶動更多人主動參與社會管理,實現社會共治。(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