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5月22日電 題:山西:生豬科學養殖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李紫薇、張雨陽
“90后”郤振宏從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回到老家山西,養了100頭豬。喂養兩年后,他將豬全部賣掉,走進一家規模化養豬場“取經”。
郤振宏說,在家養豬環境不好把控,豬容易得皮膚病、呼吸道疾病,而且家里一種飼料喂到底,豬的營養跟不上。但在大企業里,科技賦能給予豬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不同階段搭配不同的營養飲食,開口料、育肥料、公豬料、母豬妊娠料等。
打工兩個月,郤振宏覺得學到很多:消毒隔離程序、豬場環境控制、飼料配比方式、定期查詢豬群健康……
像郤振宏這樣年輕有知識的養豬人并不少。他打工的企業生產區內,工作人員平均年齡35歲左右,他們定期到畜牧業學校接受專業培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中國是生豬生產和消費大國,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政策,助力生豬標準化規�;B殖,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促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并對生豬企業進行科學監管,確保百姓吃肉安全。
記者從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2020年,山西對種豬場和規模豬場進行貸款貼息,累計貼息900萬元。目前,山西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共4516戶,養殖規模比重達56%。
“呂糧山豬”養殖場是農業農村部授予的“無非洲豬瘟小區”。汽車經過“全身”消毒后,記者驅車駛入半山腰的辦公區,與位于山溝的養殖區相互獨立。
站在辦公區外,5萬平方米的廠區映入眼簾�!皡渭Z山豬”創始人師國棟指著不同外觀的房子講述著它們的功能:種豬房、配種房、“孕婦房”、產房、保育房、“火葬場”、污水處理廠等,廠區建設已投入3.5億元。
師國棟重點讓記者留意下圓形房頂的房子,病死的豬要在這里經過“無害化處理”,加工成肥料。交口縣農業農村局動物衛生監督所所長李峰告訴記者,國家對病死豬實行源頭管控,禁止流入市場。
由于“未經消毒和兩天隔離,人員不準進入養殖區”的規定,記者只能看到實時監控畫面:豬舍干凈、整潔,最吸引眼球的是“產房”。母豬安靜地躺在床鋪上,小豬仔們十分活躍,一會兒趴在豬媽媽身邊吃奶,一會兒鉆進一個亮著燈的“小屋”里。工作人員說,小豬怕冷,那個“小屋”是保暖房。
生豬養殖的每個環節都不容馬虎,與餐桌上的食物息息相關。近年來,國家對食品安全標準越來越重視。
36歲的豬場廠長劉志成對此深有感觸。他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從業已有十年。“10年前,大家都在憧憬‘替抗時代’,現在已進入‘禁抗時代’。獸用抗菌藥禁用名單越來越長,允許使用的藥物范圍越來越窄�!�
對于“呂糧山豬”承諾的“0激素0藥物殘留0注水0瘦肉精”,交口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劍輝說:“肯定沒有問題,這是底線。”李峰說,每次生豬出欄,他們都要做檢測,而且每頭豬都有“身份證號”,可實現安全追溯。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局長謝卓說,近年來,中國為保證老百姓飲食安全,將畜牧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老百姓正由‘吃得上’向‘吃得好’轉變,這是目前我們正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