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2日電 題:安置區里的幸福滋味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孫一
一排排富有民族風情的樓房、干凈的社區道路、家門口的便民菜市場……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這里的1900多戶8200多名居民主要從深山搬遷而來,實現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
新春佳節即將到來,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里居民們懸掛的紅燈籠、中國結、福字等新春飾品營造出濃濃的年味。居民王永崖這幾天都在忙著置辦年貨。臘肉、糍粑、孩子的新衣服等被他列入了購物清單。今年是他搬進新家過的第3個新年,但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仍然讓他十分感慨。
王永崖一家從馴樂苗族鄉山崗村高王屯搬遷而來,馴樂是距離環江縣城最遠的一個鄉,從高王屯到縣城需要近5個小時車程。“以前在外打工,回家就是一場戰役,先是火車和大巴,然后坐面包車,最后還要肩挑背扛。”王永崖說,那時一大家子四代十幾口人擠在80多平方米的木瓦房里,席地而睡。
王永崖現在的房子有兩室兩廳,自己只花了7500元。交付時政府對房子進行了簡單裝修,入住前王永崖找人鋪地磚、刷墻漆,買了家具和家電。搬進新房的第一天,夫妻倆躺在席夢思床上激動得一宿沒睡著。
搬遷出來后,王永崖的小女兒出生了。他目前在社區工作,一個月的收入有2000余元。王永崖說,收入雖不比在外打工,但能一家團圓,還能盡己所能為社區群眾服務,感到十分滿足。
在安置區的服務中心辦公室里,24歲的譚獻禎正在為留守兒童制定寒假課外生活計劃。譚獻禎是這里的搬遷戶,也是一名社會工作者。2019年本科畢業后回鄉工作,譚獻禎和同事負責為安置區的獨居老人、困境兒童、婦女等提供居家養老、心理輔導、技能培訓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環境。
如今,譚獻禎一家四口住在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里,裝修簡單質樸,但譚獻禎和妹妹做的手工裝飾品讓家里很溫馨。譚獻禎說,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家中的布局都經過兩姐妹的精心布置,表達了她們對新生活的熱愛。
“以前在老家,為了到學校讀書,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中午吃的是自己帶過來的冷飯。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譚獻禎說。
雖然社會工作者的收入不高,但譚獻禎仍然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愛。譚獻禎說,在扶貧政策和幫扶干部的幫助下,她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大學畢業生的轉變,這份工作可以為最需要關注的群眾送去溫暖,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她想盡己所能回報社會,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內心的選擇。
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第一書記盧志愿介紹,經過幾年建設,毛南家園城西安置區的社區服務中心、便民超市、微型消防站等服務設施已經配套完成。社區定期組織職業培訓、用火用電消防安全知識宣傳、便民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幫助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新生活。